2013年1月30日 星期三

Corner Kitchen:PoHo的美國馬鈴薯宴



上環太平山街一帶,近年進駐了不少藝廊,小型時裝店,皮具店,咖啡館,連帶外圍的斜街,也開始熱鬧起來。

球場上面的普慶坊,曾經有過一段悲壯的歷史,這一點不再詳述,今天這一條小街,既有特色的麵包店,咖啡館,連同太平山街,西街等地方,今日被外間稱之為PoHo。

數年前,有一間名叫Corner Kitchen,率先在普慶坊落戶。



外表與一間餐廳無異,原來是一間專開烹飪班,或只供客人開派對的餐廳,想參與Cooking Class的話,價錢為每人$1000。女友在數個月前,曾經在此上過一課,學習煮西班牙菜,與大廚打成一片,有得煮又有得吃,我曾經打趣地埋怨:(做乜唔叫埋我去?)



不過,當我在日前接到有關方面邀請,出席由美國馬鈴薯協會舉辦,在Corner Kitchen的午餐會,想也不想,即刻應承。



今年是第二年,參加該機構舉行的飯局,我喜愛吃薯仔,不論是炸薯條,煎薯餅,焗薯,薯茸,薯仔炆雞,番茄薯仔湯,大蒜薯仔湯。。。。。絕不是賣口乖,真心說話。



難得來到角落廚房,首先便看看內裡的環境,開放式的廚房,放下兩張木檯,牆上的書架,放滿了有關烹飪的書籍。連店內的音樂,也播著Suede的Animal Nitrate。。。。





言歸正傳,回到這天的美國馬鈴薯午餐會,一共有三道菜式,由頭盤,主菜到甜品,都是以薯仔作主軸。所有菜式,由Corner Kitchen的店主,曾經在新加坡,美國生活過的印尼華人Vivian,與廚房的團隊主理。



以前對薯仔的認識,只限於原產地在那裡,如美國的Idaho。在上年同類型的飯桌之中,才知到不同的薯仔,也有其不同的最佳烹調方式,像Russets,是最常見的品種,通常是用來作炸薯條,薯餅。外表像姆指的馬鈴薯,比較適合用作烤薯仔。



第一道菜,是香草焗三文魚伴美國紅薯。



焗三文魚面頭的那一層香草,帶有點點辣度,檸檬醋的酸味,更為此道菜的味覺提升了層次,酸中帶辣。由此可見到Vivian的烹調風格,以西餐作基調,揉合不同地方的風格,滲進點點Exotic風情。

配菜的薯蓉,混合了薯皮,吃下去的感覺,未致於一面到Creamy,還吃到薯仔肉,與薯皮,味道香甜。很多人吃薯仔,只吃其肉而不吃皮,其實是浪費,皆因薯皮含有豐富的營養。多年以來,我吃焗薯都是連皮吃,最後只剩下錫紙而已。不吃焗薯的話,上酒吧喝酒,偶爾也會來一客焗薯皮的。

有人或會喜歡某間米芝蓮三星餐廳的神奇薯蓉,亦有人嫌其質感太過假,比較喜歡實實在在,帶有粒粒薯仔肉的薯蓉,這一點沒有對與錯,只能說各師各法,與每個人,都有不同吃薯蓉的preferences。




主菜為美國馬鈴薯海鮮批,做法有別於英國的海鮮批,將海鮮放在碗內,然後注上海鮮湯,最後把焗起的薯蓉,舖上面便可。



海鮮是嫩滑的魚肉,帶子,與爽甜的蝦肉擔當,濃鮮的魚湯混合了香茅,多一份東南亞風味。外表金黃,略帶焦脆的薯蓉,質感挺香滑的。



此海鮮批更以鴨油炸出來薯片,作為配菜,香口得吃個不停,相比包裝薯片來得更加高尚。






其後,大廚更示範兩道菜,而且在場的賓客,也可以參與。香烤鴨胸伴美國馬鈴薯沙律,煎鴨胸由廚師出馬,我們只是處理一下沙律,馬鈴薯便可。






鴨胸生熟程度較得剛好,柔軟嫩滑,肉味濃郁。切片的炸小馬鈴薯,香口之餘,還保持著粉嫩,配以沙律菜吃,添上清新感覺。



香草牛油焗美國馬鈴薯花,把馬鈴薯切成片,用數塊來卷成花狀,只是加牛油焗,我倒想起中學年代,曾經為某間已撤出香港的美式連鎖快餐店,其牛油焗薯而著迷,雖然非常簡單,只是原隻馬鈴薯開邊,放下牛油焗,沒有其他配料,老土一句:(簡單就是美。)

這個牛油焗馬鈴薯花,外觀更美,味道也不錯。



最後的甜品為美國馬鈴薯布甸,鬆軟,香甜而實在的布甸,由頭薯到落尾,布甸上的提子乾,用Rum酒浸過,味道更加香。



由廚房大廚出馬,配合上佳的美國馬鈴薯,泡製出各款美味的馬鈴薯菜式,這個下午,不論是肚皮,或味蕾,皆得到莫大的滿足感。

Corner Kitchen:上環普慶坊20號地下

http://www.corner-kitchen.com/

美國馬鈴薯協會:potatoesusa-hongkong.com

請不忘讚好我的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foodiesmashingpumpkin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