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月五號的下午,我正在錦田的咖啡店,享受一刻的咖啡時間,打開電話,傳出晚市將會禁堂食的消息。
這次第五波,吹得格外兇,一停就停了三個半月,蓋過了雙魚座,結果今年我的生日,過得特別靜。
今年九月下旬,政府宣佈入境不用隔離,只是頭三日不能堂食,我即刻訂機票外遊。
今年十二月十三號,政府宣佈取消黃碼,即是由0+3變為0+0,一抵港可以自由活動。
今年聖誕假過後,政府宣佈取消疫苗通行證,除了口罩令維持之外,基本上已經回復疫情之前的生活。
這一年,好像坐過山車。
曾經被一眾海南雞飯擁躉熱捧,排隊排到天荒地老的「全日雞實驗所」,較早前已搬往北角和富商場裡面的美食廣場。
這天下午放假,要到「鳳城酒家」一趟,為下個月的飯局寫定張菜單,然後行去和富道,見識一下這裡的海南雞。
有好幾間食肆,以往都算光顧得頗密,但是在今年只曾去過一次。
佐敦吳松街的「泰泰」,位置近我以前任職的公司,除了晚飯搞過兩次局之外,不時過來吃個午飯,海南雞飯加杯泰式奶茶,價錢合理。
轉工之後,再遇上晚市禁堂食,原本說好的素makase,暫時擱置。
今年中秋做節,一行四人的晚飯,成為了2022年的唯一。
上年年尾曾經到訪過銅鑼灣的意大利餐廳,主打Piedmont料理的「Castellana」,對其Carbonara的精緻印象猶深,驚覺這道出自煤礦工人的料理,也可以有無限的可能性。
如今它已搬往中環雪廠街,分開兩層,飯廳與開放式廚房前的Chef Table,餐廳的牆上掛了一些充滿藝術風的壁畫,與及古老的意大利地圖,與銅鑼灣店相比,感覺更感時尚。
對於球迷來說,想起Piedmont就想起勁旅祖雲達斯,對於美食家來說,當然是松露與及Barolo出產的葡萄酒,到訪當日,仍未到松露當造的季節,然而品嚐的七道菜,也不失興致。
每次到曼谷,都會到Chinatown一趟,上次住在附近,只是吃過煎蠔餅與炒河。
現在地鐵已經延伸至此,非常方便。
以前吃魚翅是到訪的必定儀式,但是今日吃魚翅似乎不合時宜,然而這一帶的街頭小吃,與及咖啡店,依然吸引不少人專程前來。
舊希爾頓酒店(即是現在長江集團大廈的位置)年代,我年紀還小,當然未有機會踏足半步,只是聽過傳媒前輩口述,他與陳百強以前在此歡聚的時光而已。
十多年前去倫敦旅行,經Priceline訂了一晚近Kensington Olympia站的希爾頓酒店住宿,只是港幣$600,那時英鎊還是14算。
這是唯一一次光顧這個國際酒店集團。
回歸香港之後,座落於旺角邊緣位置,大約是此區比較靜的地帶,所以臨時臨急訂一枱冬至晚飯,完全沒有難度,而且有八折優惠。
就算是疫境依然要排大隊的土瓜灣「楚撚記」,現在已經搬往同區隔離馬坑涌道,這條街出名是黑洞,沒有一間食肆做得長,但每次經過皆見到好多人等位,似乎有機會打破魔咒。
究竟在甚麼時候,可以不用等位,直入就坐低?
在掛八號風球的日子。
上個月頭遲來的颱風,下班後回家途中,見到這裡有開門營業,當然外面空無一人,望入去有大把位。
即刻入去食個晚飯。
經常在新蒲崗出沒的我,竟然沒有留意「蕃茄仔」,早在兩個月前在Mikiki地庫開設分店。
半年前在九龍灣店吃過的雞扒蕃茄麵,它們的濃湯風格偏向西式,與坊間的番茄麵店有所不同,當晚到訪時捧場者眾,網上亦有不少好評,能夠在逆市擴充,合情合理之舉。
上個月初與美女朋友JL晚飯,她得知我將會去曼谷。
「有間Thong Smith食船麵,我鍾意。」JL說。
三年多前的夏天,我到過勝利紀念碑附近的Rua Thong Noodle,連吃九碗。
她介紹這間「Thong Smith」,是當地的連鎖店,總之梗有一間喺左近,當日中午在Siam Center買衫,就到隔離Siam Paragon的分店吃個午餐。
早上在「郭炎松」領教過羊肉大補湯的滋味之後,即刻向下一站進發,地點是同一條街,憑著蟹肉炒飯,受到米芝蓮推介的「Here Hai」。
連續兩頓早餐,真的要人在外地,才能有如此舉動。
聽聞是人龍店,早上十時開始營業,我在十時一刻去到門口,見不到人龍,即刻有位不用等,獨自霸佔二人枱,不設搭枱。
早前我在Facebook專頁,分享在紅磡「勇記」的海南雞飯,有讀者留言,說長沙灣的「雞仔」,其海南雞飯的水準,有過之而無不及。
十二月初的溫度,未算太過低,但在街上見到已經有不少人身穿禦寒衣物,我心想:「係人哋怕凍,定係我唔怕凍?」
無論如何,有些食物是屬於微涼的天氣,例如煲仔飯。
以前行過廟街的那間炭爐名店,總會見到門外連綿不絕的人龍,數年前再訪,吃到我大惑不解。
「咁嘅出品都可以惹嚟咁多人排隊?」
十多年前,曾經在早上時份,光顧當時在上環的「永合成」,方知道原來出色的煲仔飯,不一定要燒炭,用麵包焗爐也得道。
號稱煮足數十年,從未熄過火的曼谷麵店「郭炎松」,與我今次下榻的旅館,只有一個BTS站之遙,出發之前已經紀錄在案。
位於Ekkamai Rd的中間,若在BTS站徒步過去,差不多要20分鐘,你可以選擇站外的電單車的士,當然人包鐵兼沒有頭盔,未必個個都有膽量乘坐,最直接就叫的士/Grab,但我選擇乘坐巴士,旅館外面有23號直達,車費只需$8泰銖。
憑著一把炭火炒河粉,連續五年成為米芝蓮推介的「Ann Guay Tiew Kua Gai」,是今次曼谷四日三夜之行,其中一間已記低是非去不可的食店。
上一次半即興地快閃,沒有認真去做資料搜集,就算我住在Chinatown附近,一樣走漏眼。
現在曼谷地鐵可以去到Chinatown,在Wat Mangkon下車,照住Google Map指示行,大約10分鐘左右。
已有一段時間沒到過「友利冰室X勿當奴」,沒有特別原因,純粹是想分散下投資,繼續支持其他有心做好的食肆,加上最近放假的日子,通常都有事做,最想試試其沙嗲牛肉麵,但只限黃昏六點前供應,始終無緣。
又在太子分店隔離買唱片,見到餐牌多了不少選擇,有一人一鍋,與及焗飯系列。
就來個焗豬扒飯。
兩年前到訪過威靈頓街的素食餐廳「Miss Lee」,一系列的齋口又齋心素菜,沒有掛素頭賣假肉,吃得稱心滿意。
放假的日子,拿住部相機在中環一帶街拍,正值午飯時間,即興起行當然沒有計劃,想吃Omakase為時已晚,總之見到那裡有位就坐,經過這位李小姐的門口,不如就再來一次吧。
將軍澳Parkside裡面的「日日食」,是全港唯一一間旗幟鮮明的美食廣場,我曾經在此吃過牛腩與花甲粉,水準不錯。
身處美食沙漠,能夠在集團式經營重重圍困之下,以價廉物美殺出條血路,開業兩年多,受到街坊們歡迎,甚至有不少人專程跨區光顧,絕非倖至。
可惜,明天(30/11),就是這個美食廣場的最後營業日。
有想過約住在附近,以往經常在此打躉的友人Y,一起來吃個晚飯,當是作個告別戰,但是她現在不能堂食,原因你知我知。
長達兩年零九個月不飛之生活,終於在上星期終結。
當0+3消息一出,即刻上旅遊網站,看看機票價錢,剩下年假不多,只能打亞洲主意;適逢日本開關在即,個個爭住搶,加上航班少,還貴過疫情前去歐洲。
再想一想,原來我仍儲落一點飛行哩數,嘗試碰運氣,結果日本搶不到,曼谷就有機位。
出發前並沒有久罕逢甘露,興奮到失眠的心情,我乘坐下午出發的航班,當日早上才執行李,與之前一樣,瀟瀟灑灑的給我瀟灑的上機。
一場「正義迴廊」的時間,由香港飛往曼谷,只有背囊跟身的我,從機場乘坐鐵路到Makkasan站,再轉一程地鐵到Sukhumvit站,然後轉BTS到下榻的酒店。
只有背囊跟身的我,選擇先在Terminal 21稍作停留,在5/F Food Court「Pier 21」來一記下午茶。
有晚在天悅廣場對面的舊書店尋寶,經過長沙灣營盤街的「一喜食堂」,見不用等位,順便吃個晚飯才回家。
門面並不起眼,裡面別有冬洞天,不少日本卡通模型作擺設,加上播放的音樂是日文舊歌,感覺好像回到那個已不屬於我的童真歲月;我在中學年代住在這區,若當時有這類食肆,或會儲埋幾日零用錢來吃一頓晚飯,現在當然不用啦,拉麵只需$58起,免加一服務費。
是街坊也負擔得來的價錢。
上星期北角鳳城茶聚,大龍鳳之下話當年。
「上次嚟就係同你哋飲茶。」
「十幾年前你喺度搞過一場大龍鳳,我都有去。」
這場大龍鳳,當時我找譚老先生寫菜單,開了四圍,有蟹鉗有金錢蟹盒,免開瓶費,每位二百頭。
多麼美好的時光。
早在兩個月前,臨別在即的K兄,約定圍內朋友,兩個月後的其中一個周末,再在北角鳳城相聚,另外還有dress code規定:
所有出席者要穿著球衣。
終於來到K兄飯局系列的最後一餐,上星期五晚,我們來到石硤尾街的「愛文生」。
超過十年沒來過這間大牌檔,對面的「天祥」,反而去過幾次,總覺得出品較佳,但是名氣就不及前者,看看兩者的入座率,已經說明一切。
不設訂位,我在晚上七時十分到達拿籌,差不多等了五十分鐘才能入座。
憑著合理價錢,水準不錯的手工意粉打響名堂的「Pici」,由灣仔進教圍第一間店開始,發展至現在有九間分店,漸漸地成為大眾吃平價意粉的首選。
今個月限定推出大閘蟹粉手工圓麵,只限晚市,並且不是所有分店同期進行,而是每間輪流供應,為期1-2天。
得知此消息,即刻去試。
在北角保壘街吃過生煎包之後,下一站是土瓜灣,純粹在經典電影場景拍個照留念,乘坐106巴士,上鄉道下車。
而我就先回家休息一會,晚上再戰。
臨時加插的觀塘飯局,成業街的「新匯聚」,原來是以前牛下「金利來」的班底經營。
以往去花園街熟食中心,只懂去「妹記」吃碗魚粥,後知後覺同場的「日升美食店」,並非等閒之輩。
有天在Facebook見到某食友介紹,炒麵的水準很高,趁放假的日子上去食個午飯,肉絲炒麵的芡汁厚薄適中,麵條酥脆不硬,只嫌辣醬不是余均益,連碗例湯喝得出是精心熬製非揸流攤行貨。
相隔一個月後再訪,干炒魷魚河沾滿鑊氣,條理分明不太油膩,當時已欽點這裡將會是未來開局的地方。
月前友人K兄其中一場飯局,提議拉隊來此吃小炒,晚市不用訂位,直接行上去便可。
跑馬日的晚上,接近七點才到達,沒有人趕得及在街市買到海鮮拿去加工,唯有地莊上陣,檔口有甚麼就吃甚麼。
以前每次到蘇格蘭Speyside區,一定會經過Elgin這個小鎮,因為我前往Aberlour、Glenfiddich、Glenfarclas等酒廠,要在當地轉乘巴士。
著名獨立裝瓶牌子Gordon & Macphail,總店就在車站附近,是另一個我在這小鎮短暫停留時,必訪的地方,當然亦會放下一點銀兩,帶走兩瓶威士忌,很難想像入到寶山空手回的無奈。
大坑的「前座飯堂」,三年前已記低在我飲食名單內的食店,當時是看到酒友大鈞Facebook的好介紹,大讚其手撕雞,而且是同聲同氣。
但要拖到上個月才作首訪。
復古的中式門面,貼上英文告示,還掛上一塊滑版,推開門,裡面最搶鏡是「倩女幽魂」、「為你鍾情」電影海報,老闆應該是哥哥的fans。
老酒約會的必要。
第一:不要期望一定是好酒。
第二:有心理準備中伏。
第三:就算中伏也要保持好心情。
月前某個晚上,大角咀「Loft 7」老闆G先生約晚飯,主題就是老酒,他說最近找來兩瓶六十年代的紅酒,想與大家分享一下。
在紅磡南道夾在「火夫」與「素年」之間的「Duet Cuts & Cups」,集Salon與Cafe於一身。
現在我理髮通常去Barber shop,很久沒有上Salon,而我光顧這店的原因,當然是飲杯咖啡。
多年前曾經寫過兩篇有關雞髀的Blog文,皆錄得不錯的點擊率,就是九龍灣的「日月星」,與及禮頓道「丹麥餅店」,藉著這陪伴著我這一代人長大的港式小吃,來串連一些在八十年代發生過的故事。
憑著特大炸雞髀打響名堂的「和順記」,疫境期間仍有力擴充業務,分店已經遍佈港九新界,但直至上個月,我仍未曾到訪過。
對上一個星期,有兩晚在天后,因利成便,光顧了電氣道店兩次。
聽到「家後」二字,台語的意思是老婆,亦是台灣女歌手江蕙的名曲,我不懂台語也聽過這首歌。
但這裡並非賣台灣風味,除了餃子,還有日式飯團,芝士蛋糕,風馬牛不相及的組合,卻令到這裡每晚門外大排長龍,氣勢直逼隔離的大牌檔。
每次經過見到有如賓墟,等到天荒地老的場面,即刻掉頭去找「番茄師兄」或「素年」,日前黃昏六點多,在大南街買唱片之後行過來,竟然沒有人等位。
最近才知道,紅磡青州街有間台灣料理「橋田臺灣牛肉麵」,其紅燒/麻辣牛肉麵的評價不錯。
自從「老許」結業之後,再沒有踏足這條街半步,所以一直沒有為意,就算我住在同一區,錯過就是錯過,正如有緣的話,千里一樣能相遇,反之,幾近也好,無緣就是無緣。
打風不成,換來的不是三日雨,而是吹得格外兇的季候風,拿起雨傘也吹反,索性淋著微雨好過。
掉轉地去想,終於有點涼意了,很舒服。
昨晚又是與移民在即的友人K先生飯局,地點在沙田瀝源邨「富東閣」,連同今次是第三次到訪,除了是僅有的同聲同氣的酒樓之外,價錢相宜,出品也不俗,上年與家人在此做節,又片皮鴨又椒鹽鮑魚等菜式,所費無幾。
很難得在晚飯時間,經過深水埗的「麵屋丸京」,門口竟然沒有人。
再望望裡面,仍有空位。
這是甚麼一回事?每次見到都是大排長龍,不論是中午或晚上,平日或假日。
會否與香港0+3有關?
我沒有深究這個問題,既然不用等位,單刀直入去食碗麵。
大圍的米芝蓮推介食肆「好湯好麵」,在今年夏天擴充營業,過海來到銅鑼灣名店坊開分店,頂替了以前「美味廚」的位置。
它們的多款麵食,用料精良,湯底精心炮製,惹來口碑載道,所以開業數年已經受到米芝蓮青睞,絕非意外。
上年光顧過本店多次,我亦曾經在此寫過一篇詳文介紹,棉花雞、好頭好尾、海龍皇,是我心目中的頭三位,但總有些漏網之魚,趁日前晚上經過銅鑼灣店,見不用等位就補中。
這就是佛跳牆。
台灣將會在今個星期四(13/10)放寬入境限制,0+7不用強制隔離,但是港人暫時未能受惠,除非你探親、奔喪、從事商務活動,以上皆非者,又要繼續等待。
對上一次在大坑「民聲冰室」吃肉餅,已經是十多年前的事。
當時它們一記肉餅山,惹來慕名者眾,在飲食網站成為熱話,多年後的今日,依然受到不少人支持,同聲同氣嘛。
枱頭見到橙色圓圈招牌,我在想這是代表肉餅上的鹹蛋?
畢竟民聲與肉餅的關係,密不可分。
現在算叫做通關,回來不用隔離三晚,相信大家都已經蠢蠢欲動,準備計劃外遊。
搶了機票沒有?
但是航運業的元氣,並不能在一時三刻恢復,在供遠過於求的情況下,機票的價錢亦較疫情前貴不知幾多,慶幸還有一些哩數,又給我兌換到,兩年多的不飛生活,可望在今年第四季終結。
從前一年飛幾次,只要有三日連假就快閃鄰近地區,時間分秒必爭,下班直接拖住行李出機場,回港直接到公司上班,絲毫不差,起碼未曾過因航班延誤而遲到。
有好幾次因為貪平機票,乘搭深夜出發的航班,俗稱紅眼Flight,你話坐夜機去歐洲/澳洲,路途遙遠,戴住滅噪耳機加眼罩,通常都瞓到七個小時的話,問題不大。
正在計劃下年歐遊的路線圖,意大利米蘭是我的射程範圍之內。
有間餐廳早已放進我的飲食名單裡面,以牛內臟為主角的「Trippa 」,在當地是屬於米芝蓮推介級數,當然現在一切言之尚早,最快都要在下年春天的事。
現在先去它在香港的姊妹店,中環擺花街的「Testina」。
這座商廈的餐廳,每到兩年就翻一翻,是該飲食集團的風格也,「營致會館」已經是最老資格的一間。
又是一月一度的臨別秋波飯局,友人高達提議去尖沙咀K11 Musea的「鄧記川菜」。
可算是久仰大名,灣仔店未曾有機會組隊/跟隊去,移師尖沙咀,面臨著維港夜景,是絕對的優勢。
我們一行五人麻甩佬,有沒有海景也沒有所謂,最重要是它們的出品如何。
五年前到長洲,行到去近張保仔洞,有間咖啡店的名字很熟悉,取自冰島樂隊「Sigur Ros」的一套紀錄片名字「Heima」。
時為七月,借個位飲杯咖啡,看書,消磨了兩個小時,似乎是一個美好的避世之地。
但是我始終未能定期到此小島一遊,一別就五年,今年夏天的下午,又再行到過來。
從白田到中環,走創作路線的「三一餃子」,最近在旺角女人街開分店,就在經常排長龍的「一生懸麵」隔離。
從白田的玫瑰餃子,到「阿布泰」都可以買到的蒜芯豬肉餃,有姿勢有實際,沒有為創作而創作得出來的三不像。
新店的面積較中環店大,某晚在門外見到裡面仍有位,即刻行入去。
予約困難的Omakase,已成為一般人的迷思。
除非你很有恆心,不斷上網捕住鮨店的訂位網站,或者你身邊有位朋友肯帶上,否則就只是一個都市傳說。
「係咪真係咁好食?」
「收成二千幾三千一位都訂唔到,啲人係咪有錢到咁?」
沒錯,很多香港人的確有錢到咁。
疫情不能外遊兼有錢無掟使之下,造就這兩年的Omakase開極都有,我到訪過好幾間,慶幸都是滿意地付鈔離開;有時在Omakase群組見到不少網民分享一些中伏的經歷,似乎已經去到接近泛濫成災的地步。
越容易訂位的鮨店,就越大機會出事,有網民這樣認為。
其實也不盡然,只是當某幾間成為了風頭躉,其他鮨店相對被冷落,像今年夏天的某天中午,到訪過尖沙咀的「鮨悟」,其$800+10%的Omakase,出品對得起這個價錢。
日式燒鳥店提供Omakase菜單並不是新聞,數個月前在元朗國的叫雞經驗,仍未動筆在此分享,現在讓上個月到訪過的新開燒鳥店捷足先登。
就在灣仔謝斐道,富士大廈後面的「炭火Dining炎」。
聽個名都知是用炭火,主理的日藉師傅,曾經效力ICC的「田舍家」。
Omakase菜單每位$788+10%,並不只是燒鳥,還有其它海鮮與肉類,到訪當日仍免收開瓶費,趁有時間在附近買了一瓶法國sake赴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