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晚在高雄,友人仍未到埗,自己獨食獨飲,已經計劃飯後到「醉俠」飲威士忌,為第二日的酒展壯行色。
在下榻旅館數百米之遙,有間受到米芝蓮推介的食店,出發前早放進我的飲食名單裡面,黃昏六點已入黑,「侯記鴨肉飯」門外正在聚集不少等候外賣的食客。
第一晚在高雄,友人仍未到埗,自己獨食獨飲,已經計劃飯後到「醉俠」飲威士忌,為第二日的酒展壯行色。
在下榻旅館數百米之遙,有間受到米芝蓮推介的食店,出發前早放進我的飲食名單裡面,黃昏六點已入黑,「侯記鴨肉飯」門外正在聚集不少等候外賣的食客。
從疫情走出陰霾,已經有一年時間,由上年九月尾開始有限度通關起(即是回港免隔離,但頭三日不能堂食),大家一共飛了多少次?
一年過去,未必能夠回到以前的飛行節奏,但我也總算飛了兩長三短,以一個年假只有十二日,放勞工假,每星期兩天例假的打工仔而言,時間差不到用到盡了。
四年前好友生日,我帶他到「The Harwood Arms」慶祝。
四年後今日,我帶他到一間自己恨去很久的地方。
由Notting Hill的市場行過去的途中,我才向好友揭曉去那一間餐廳。
「就係四年前嘅延續。」
因為「The Harwood Arms」的總監Brett Graham,本身是倫敦米芝蓮兩星級餐廳的總廚。
沒錯,就是「The Ledbury」。
以前一直去不到的原因,並非沒有錢,只是網上不接受一人訂位,與及非常難訂;餐廳曾經在疫情期間結業,上年初重開,只需一年時間,重拾米芝蓮兩星榮譽。
出發前兩個月上網碰運氣,竟然找到十月尾晚上一張二人枱,想也不想,即刻留低信用卡號碼。
前兩晚在Facebook專頁,出了張有關「鳩砌」的相,每到周六營業至凌晨兩點半,深夜時份可以吃到如此足料的漢堡包,無疑是幸福的,好過去老麥多多聲。
我提到這是我現時最喜愛十間土瓜灣食肆之一。
有網民留言,說區內最近開了間車仔麵店,質素不錯。
就是譚公道的「土友會麵」,以前「香港腸粉皇」的位置,亦即是荃灣小巴站的所在地,近期在土瓜灣群組備受追捧的新店。
參加完酒展的大師班,剛好是午飯時間,此時想吃一碗牛肉麵,但是問過google大神,會場附近好像沒有甚麼選擇。
那就先回旅館放低戰利品,今年酒展限定威士忌,我住在「醉俠」附近,而目標牛肉麵店,就在美麗島站附近,也只是一站之遙,索性行過去。
「原鄉牛肉拉麵」,在當地的評價甚高,總之在google打「高雄 牛肉麵」,再按一下,頭版就見到。
去到麵店門口,看看那裡有位便坐,當日的客人不算太多,不用搭枱。
Whiskyfair Takao酒展完場之後,仍然保持清醒,喝了不少好酒,凡事量力而為,這是善用分享瓶的時候,拿回家慢慢品嚐。
早一個星期已經想好當日晚飯地點,既然在高雄,不如吃頓溫體牛?
受到米芝蓮推介的「牛老大」總店,預先致電訂位,一行四人準時到達,星期六晚的高雄,並不像台北般熱鬧,但是該店的食客絡繹不絕,這邊有人埋單,那邊有人入座,貨如輪轉。
闊別高雄四年多,今次都是因為威士忌而踏上征途,一個小時多一點的飛行時間之後,再次來到台灣南部。
因為只得兩日兩夜時間,餐飲方面就沒有刻意去找些比較fancy的料理,米芝蓮星級餐廳不在此列,但是米芝蓮推介的街頭小店也不少,所費無幾。
從機場坐捷運到市中心,第一件事先去巨蛋買鞋(!)沒錯,多年前買了一對「林果良品」,很好穿,既然有做特價,再買一對;然後到旅館放低行李,再去吃個午飯。
「前金肉燥飯」,是當地米芝蓮推介食店之一,若放在台北的話,那就稱之為滷肉飯了,熟悉台灣朋友都應該知道,南北兩地的飲食文化不同,簡單一點去解釋:南部的味道是偏甜。
三月中下旬的周五晚上,乘坐Central line到North Acton下車,跟著google map指示,步行大約一哩路,沿途經過公園墳場,來到車房林立的廠區,目的是為了威士忌。
葡萄酒界有個名詞:車房酒,源如上世紀末,一班釀酒師掀起的新浪潮,奉行小量生產才有好品質的道理,因為規模小的關係,所以他們會選擇在車房釀酒,因而得名。
若果在威士忌界,這間在倫敦地鐵網的zone 2裡面的「Bimber Distillery」,也稱得上是車房酒,皆因其酒廠面積的確只是一個車房般大小;我對它們的第一印象,就是數年前買過其氈酒,2019年秋季,終於推出第一批威士忌,當時沒有為意,去到疫情期間,在太子的「Malt Cask」買了它們的威士忌,才後知後覺,計劃定未來要到酒廠一趟。
上個月的歐遊2023 2.0,只在倫敦逗留三晚,第一晚到達已經是夜深,選擇先住在King's Cross火車站附近熟悉的旅館,第二日早上才轉另一間酒店。
今次budget比較充裕(其實是之前數晚用在住宿的支出很少,可以在最後兩日住好一點),不如找間比較好的酒店,近年倫敦其中一個新熱點:Battersea Power Station,由發電廠改建成為購物中心,在場內兜了個圈,給我的感覺卻是高級版南豐紗廠。
旁邊的「art'otel London Battersea Power Station」,顧名思義是走藝術路線,上年才開業,打開IG看到有關該酒店的打卡相,天台的泳池能見度極高。
十月中下旬,每晚房租大約二千尾港幣(已連稅),當想起香港有不少酒店在旺季的價錢,尖沙咀/港島區的三四星酒店柴房,也要二千大元,這間倫敦新酒店,相對又幾抵,當然在旺季的時候,就不是這個價了。
廿多年前,麗晶變洲際,兜兜轉轉,今日還是叫做麗晶,但依然是一座經典,四十年多來站在尖東海傍前,見証著香港的變遷;八月初的晚上,重遊闊別數載的舊地,窗地玻璃外面的黃昏海景,其實香港仍然好靚。
這裡的扒房,我曾經留下過不少回憶,當年日韓世界盃,一大班人柴娃娃在酒吧區,看著英格蘭贏阿根廷,好友生日,請她吃一頓sunday brunch,那時候的價錢,仍是每位五百多元。
面貌煥然一新,沒有以前的昏暗,燈光亮麗但不失優雅的氣氛,不變的是dress code,就算外面氣溫三十多度,穿著短褲恕不招待。
原定在蘇格蘭Speyside的跑步比賽,因為天氣惡劣而取消,人算不如天算,既來之則安之,唯有安排其他節目,人生就是如此,並非每次都一帆風順。
第二天大清早,由Inverness乘坐巴士往愛丁堡,稍作短暫停留,當晚再坐火車南下倫敦,若我直接坐廉航的話,連同行李費,大約要六十多鎊一程,但拆開兩程就不算便宜很多,大約有十多鎊差價吧,不過就賺了在愛丁堡的數個小時。
中午前到達,先去Royal Mile買東西,然後到Queen Street的SMWS會所,與兩位移居當地的威友午飯。
今年三月才來過,當時我坐在地下的非會員酒吧,最初我都是訂非會員的餐廳,來到門口才想起,我是香港SMWS會員,一樣可以享用英國分會的設施,只是不可以買酒而已,於是即刻「upgrade」改坐樓上的會員酒吧。
與好友由South Kensington坐車到Notting Hill,一個我超過二十年沒去過的地方。
經過米芝蓮三星餐廳「Core by Clare Smyth」,我隔著玻璃指住餐廳,對他說:
「原本今晚想同你喺度慶祝生日,不過都係訂唔到位。」
就算早兩個月也枉然。
下車第一件事,就是買眼鏡,之前說過每次去倫敦,都要光顧「Cubitts」一趟,連買眼鏡都要買英國牌子,果然崇英崇到底。
時間尚早,慢慢行去餐廳,「281 Portobello Green Arcade」,記得第一次去倫敦的時候,在Portobello Road流連忘返,其後兩三年繼續在此地探索,沒有google map/即時上網年代,所有資訊都是靠雜誌,或者靠自己誤打誤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