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晚在Brighton看Fatboy Slim之前,好友事前強烈要求,去一間拉麵店。
我:「吓?食拉麵?」
沒辦法,他的亞洲胃正在發作,當日中午在「棋哥茶餐廳」吃過的肥腩蝦子麵,意猶未盡。
離港超過一年,想念亞洲風味,這樣我理解。
他是慰藉腸胃的空虛,我是充滿好奇心,來到這間名叫「Goemon」的拉麵店,師傅與樓面,全部都是日本人。
當晚在Brighton看Fatboy Slim之前,好友事前強烈要求,去一間拉麵店。
我:「吓?食拉麵?」
沒辦法,他的亞洲胃正在發作,當日中午在「棋哥茶餐廳」吃過的肥腩蝦子麵,意猶未盡。
離港超過一年,想念亞洲風味,這樣我理解。
他是慰藉腸胃的空虛,我是充滿好奇心,來到這間名叫「Goemon」的拉麵店,師傅與樓面,全部都是日本人。
當全世界在上年頭半年,逐漸走出疫情的陰影,開始生活如常之際,大中華地區依然按兵不動,繼續自我封鎖;去到第三季尾聲,我們的政府才宣佈撤銷酒店隔離令,改為0+3,即是入境頭三日可以自由活動,但要自我監察,更不能到指定場所,包括食肆堂食。
通常來香港遊玩的外國人,行程大約是四日三夜,對於頭三日不能堂食,只能叫外賣,當然沒有太大吸引力,對於本地人就叫做鬆一鬆綁,出外旅遊回來,打包三日就又一條好漢,有出無入,振興外地經濟,神邏輯也。
終於到上年尾,連0+3也解除,正式邁向回復正常之路,最近在街頭,的確見到不少外地人,但市道是否已經好轉?
打開社交網站,不時見到一些餐廳大嘆生意淡薄,有些亦等不到曙光再現而結業;但另一邊廂,有移居海外的朋友回港短暫停留,臨時臨急找一間高級中菜午餐,很難,因為間間都滿座。
社運加疫情後的市場反應,開始浮上水面,有米芝蓮加冕/酒店裡面的餐廳,憑著遊客與消費力強的客人支持,不愁沒生意;反之只靠香港人,但有不少顧客已經移民的中價餐廳,處境最為艱難。
鑒於港澳地區遲開關,今年度的米芝蓮,延至昨日(26/4)才公佈結果,疫情的三年,米芝蓮評審格外開恩,除非表現太過離譜或者餐廳結業/搬遷,否則也不會輕易搣星。
在香港往倫敦的航班上,斷斷續續只睡了三至四小時,可能相隔三年再次來個long haul,難免有點緊張到失眠。
打開座位前的螢幕,重看「男親女愛」數集,又看看一些飲食節目,就在Stanley Tucci的「Searching for Italy」,介紹倫敦的那一集,發現有間意大利Food Hall很吸引,即時記低在我日後的飲食名單裡面。
位於倫敦Mayfair的「Mercato Metropolitano」,前身是一座建於19世紀20年代的教堂,被列為一級歷史建築物,曾經荒廢了接近五十年,現在被改裝成為意大利美食廣場。
旅程的第二天,約了朋友在Farringdon晚飯,早了出門口,先去每次必定要到此一遊的Paul Smith特價店,又買了幾對襪,把戰利品放上社交網站,有朋友問我做不做代購,嘻。
既然在這一帶,不如先去教堂崇拜潮聖,只是在附近,步行數分鐘的距離,反正時間尚早;現在有條Elizabeth Line,由Bond Street到Farringdon,中間只相隔Tottenham Court Road一個站而已。
由2020年三月起,直到上年秋季取消酒店隔離政策,這兩年多的疫境,大家都困在籠裡不能外遊,變相好得閒,社交網站的各式飲食關注組,在這段時間應運而生。
若不是沙嗲牛肉麵關注組,也不知道有間茶餐廳,竟然憑著沙牛麵平地驚一聲雷,惹來大量食客排隊潮聖。
當然我不會做這般傻事,要到現在開始退燒之時,趁日前早上要到荔枝角工廠區一遊,順便來吃個早餐而已。
「好好運」與「添好運」一樣,都是令人聯想起馬名,的確是有匹「好好運」,十多年前曾經服役,隸屬葉楚航馬房的。
標題並非說我自己,是說我好友。
從格拉斯哥出發,坐足九小時夜車,早上到達倫敦Victoria站,然後即刻轉火車南下白禮頓,當晚與好友看「肥仔瘦」。
適逢工業行動,火車班次縮班,但對我毫無影響,準時到達這個南部城市,首先在酒店放低行李,原本要下午三時才能入住,前堂經理說我可以早兩小時回來。
友人要中午才到達,我就先在市內閒逛,旅途上棄掉不少舊衣服,經過TK Maxx,由頭買到落腳;行到去海邊,拿部相機又謀殺了一些菲林,等到好友乘坐的火車將近到達,施施然行去我們午飯的地點。
「上次經過,好大陣羅宋湯味。」好友對這間食肆的印象。
正午十二時才開門,「棋哥茶餐廳 CK Bistro」,非常容易找,從火車站一直向前行便是。
疫情期間在YouTube「Insider Food」頻道看到,東倫敦有一間百年老店,意大利人賣英式早餐,廣受街坊歡迎。
終於等到可以飛去英國了,早上乘坐地鐵到Bethnal Green站,一出地面沿著Bethnal Green Road行,「E. Pellicci」去到今日,已經是由第三代經營,它在Tripadvisor網站裡面成績極佳,二萬多間倫敦餐廳之中,排名109位。
對上一次在外地過生日(澳門不計),已經是三十年前,在加拿大的陳年舊事。
今次三月歐洲之行,正日在倫敦度過,好友請食生日飯,我開幾個地方讓他選擇。
「東倫敦好啲?」我們通常在這區出沒,理所當然。
三年前獨自在「Lyle's」午飯,經過後面的Redchurch St,型店林立一條街,記低了「BRAT」,下次要來試試。
同樣是米芝蓮一星,走巴斯克燒烤料理路線。
當日是星期五,中午時間全場滿座,沒有訂位的話只會望門輕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