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用「相逢恨晚」這四個字,來形容我首訪這間在西環山市街的pasta bar「Pasta de Show」。
一直放在我飲食名單裡面,上月尾T小姐約晚飯,霎時間想吃意粉,價錢又不想太貴,又不想去「Pici」,不如就一起來到西環尾。
訂位後才知道,原來該店將會在九月尾先停午市,十一月尾正式結業。
應該用「相逢恨晚」這四個字,來形容我首訪這間在西環山市街的pasta bar「Pasta de Show」。
一直放在我飲食名單裡面,上月尾T小姐約晚飯,霎時間想吃意粉,價錢又不想太貴,又不想去「Pici」,不如就一起來到西環尾。
訂位後才知道,原來該店將會在九月尾先停午市,十一月尾正式結業。
歐國盃十六強第一場,瑞士技術性擊到意大利,後者黯然出局,很多人覺得是爆冷賽果,但是現在的瑞士已非吳下阿蒙,反而意大利就沒有昔日的光采矣。
大坑有間開業不久的西餐廳,是意大利與瑞士的結晶,名字叫「Nocino」,取代了以前賣朱古力的「Chokohood」位置。
在FB見到酒友大鈞分享該餐廳的相片,他說不會推介給接受不到太濃味芝士的人,言下之意,即是很濃味,亦即是說,應該合我口味。
剛好要去一去大坑扒房,找老闆打點日後的飯局,臨近黃昏經過該餐廳,聽說是預約困難店,見裡面仍有空枱,於是碰運氣問問有沒有位。
「晚上七點前要離開,可以嘛?」店方問我。
當然沒有問題,早起的鳥有蟲吃,早吃晚飯的人就有雞執。
今年友人K小姐的生日飯,地點二選一,最後她選擇了上環「Mora」,一個月後,這間餐廳拿下米芝蓮一星。
另外一間,就是輪到我餐生日飯,廚魔的副線,以本地食材為主力的「Cafe Bau」。
在網上看過餐廳的每位$998+10%菜單之後,心裡的期待感大增,雖然已聽聞過廚魔想身體力行,用自己的方式去支持本地食材/牌子,但看看他做出來的菜式,會是甚麼樣子。
E小姐請我吃生日飯,現時她在中環上班,上年她的生日,我帶她到安蘭街的「Arcane」,今次就去了它的副線,歷山大廈的「Moxie」。
可以說是純屬巧合,其實地點是我揀,一早知道這間餐廳的背景,由開業至今,一直擺在我的飲食名單裡面,藉著生日的理由前來,總算出師有名。
與友人JC沒見一年半左右,但感覺就是此篇blog題目的四個字。
終於等到她回來,原本之前約定晚飯的餐廳,今日到訪的興致已減卻。
我:「地點最好尖沙咀,近我返工。」現在我通常當中更,晚飯時間很難相就,午飯就比較容易。
今年生日正日,我在Rosewood的「Bayfare Social」,友人為我賀壽,相隔一個月,又再踏足這間酒店,這次在地下的「BluHouse」。
疫情期間無處可逃,形成不少食肆爆場的局面,聽聞這裡的周末日,當時是一位難求的;現在不能同日而語,市道有幾差單眼佬都知,我們光顧的那天中午,入座率一半也沒有。
上個月請友人K吃生日飯,我開了多間餐廳名字給她選擇,她絕大部份都去過。
生日嘛,當然是想去一間未去過的餐廳。
剩下有兩間,兩間都是名門開設的副線,最終我們在微雨的晚上,坐在摩羅街的「Mora摩」。
疫情期間時開業,聽說當時很難訂位,現在就不同了,可能是平日的晚上,餐廳得不到一半客人入座。
北角堡壘街的「人人和平」,光顧過好幾次,對面的姊妹店「Gotthard Base」,與它始終欠緣份。
有些不算是foodie的朋友(在我心目中是平時對飲食沒有高要求,好一餐唔好又一餐的朋友),若說要請我食飯,這間餐廳一直在我名單裡面,她們對同聲同氣的地方就好清楚。
不過就從未揀到這間,因為要過海(十居其九住在九龍新界),一水真的隔天涯。
上星期在附近交收,就來吃個午飯,平日的下午未算爆場,始終百多元一個午市套餐,在此區未必會受歡迎。
數年前在蘇格蘭北部城市延文禮士的「Black Isle Bar」,吃過大件夾抵食的薄餅,因為我下榻其旅館,所以可享有住客優惠,今年將會重遊舊地,到時又要飲兩杯。
上星期五,相約與芬尼學英語的T小姐,到中環雲咸街的「Amalfitana」晚飯,網上得知這間餐廳的薄餅,近年被不少人推崇備至。
預訂晚上七點,我早到有著數,下午三點至七點是happy hour,指定飲品有特價。
請友人小菌食生日飯,地點第一時間想起土瓜灣「Forkers」,因為大家都認識餐廳主廚葉師傅。
訂位時才得知,原來這間位於巷仔裡面的餐廳,將會在下個月中搬去灣仔,由即日起直至結業,全單有八五折優惠。
連同今次,已經是第四次到訪,但是上一次已經是四年前的秋天,隔了一段疫情,期間曾經初現一絲曙光,有晚在隔離「楚撚記」飯局,之後過來探班,當時還預訂一晚包場。
可惜疫情加劇,政府晚市禁堂食,一切淪為空談,當時席上有些朋友,現在已遠走他方,口口聲聲說復常,但現實是回不了去。
「真係好耐無見。」
當我坐在「JEP by Involtini」一角,被大廚Jack認出,就以這六個字作開場白。
上一次來已經是上年二月尾,當時我並沒有主動與他打招呼,再上一次,應該是五年前在銅鑼灣店了。
這幾年經歷過的事,盡在不言中,簡單的一記打招呼,聽落去好像很平常,但心裡感覺有點回頭已是百年身的欷歔。
面對住一些並非foodie(大約是對飲食沒有太高要求,好一餐唔好又一餐)的朋友,他們的生日飯,通常是我揀地方,而對方亦沒有異議。
友人KL生日,今次我預先訂了一間在中環的餐廳,她說已經去過。
我再訂一間剛開業不久的西班牙餐廳,她也去過。
恰巧收到一間新開的餐廳試菜邀請,可以帶朋友,她應該未試過嘛,但是用免費試菜來「借花敬佛」,感覺似乎不太好吧。
「我開三間餐廳名,睇下邊間妳鍾意?」似乎我都有失手的時候。
在渣打馬拉松第二日晚上,我們坐在磅巷的法式小館「Bouillon」。
三年前文青朋友YH生日,我帶她到大角咀的「Loft 7」飲酒吃串燒,今年到她禮尚往來,請我到荃灣的「Chalet by Loft 7」晚餐。
由一間酒吧開始,現在發展至港九新界皆有分店(另一間在摩羅街的溯),只是短短兩年時間,疫情下經濟雖不景氣,仍有不少食肆選擇擴充。
這間Chalet已開業一段日子,Loft 7在今年頭,開始與它合作,位於荃灣IKEA對面的小屋,果然店如其名,裡面的裝潢的確充滿歐陸格調。
相隔一年,終於再次在大坑「Pheromone」開局,上次我是跟朋友來,不用費神,帶個人帶瓶酒帶錢來便可。
這晚有二十多人出席,總算是久違的熱鬧,自從由書館街搬到過來蓮花宮西街之後,第一次在沒有任何防疫限制之下用餐。
人稱蝦米的Hami,憑着Macaron在本地甜品界惹來不少支持者,十年前Openrice殿堂飯局(即是只限邀請網站頭兩級的食家),每位出席者的記念品,就是由她製作的Macaron。
六年半前,她跳出甜品的框框,在太子西洋菜北街開設「Hami Harmony」,走輕鬆路線的西餐廳,當時我曾經推過上報,印象最深是用上本地蝦米,磨成粉與麵粉撈埋一起,造出獨一無二的蝦米麵條,成為了餐廳的生招牌。
今日(2/1),蝦米在太子的故事,正式告一段落。
憑著合理價錢,水準不錯的手工意粉打響名堂的「Pici」,由灣仔進教圍第一間店開始,發展至現在有九間分店,漸漸地成為大眾吃平價意粉的首選。
今個月限定推出大閘蟹粉手工圓麵,只限晚市,並且不是所有分店同期進行,而是每間輪流供應,為期1-2天。
得知此消息,即刻去試。
老酒約會的必要。
第一:不要期望一定是好酒。
第二:有心理準備中伏。
第三:就算中伏也要保持好心情。
月前某個晚上,大角咀「Loft 7」老闆G先生約晚飯,主題就是老酒,他說最近找來兩瓶六十年代的紅酒,想與大家分享一下。
正在計劃下年歐遊的路線圖,意大利米蘭是我的射程範圍之內。
有間餐廳早已放進我的飲食名單裡面,以牛內臟為主角的「Trippa 」,在當地是屬於米芝蓮推介級數,當然現在一切言之尚早,最快都要在下年春天的事。
現在先去它在香港的姊妹店,中環擺花街的「Testina」。
這座商廈的餐廳,每到兩年就翻一翻,是該飲食集團的風格也,「營致會館」已經是最老資格的一間。
灣仔QRE食廈裡面,走西日路線的扒房「Bifteck」,上年尾開業初期時來過一次晚飯,令我留下最深印象並非牛扒,而是紅蝦意粉。
今個月初受到試菜邀請,周末日推出的Brunch,每位$598+10%,額外加$208,可享用兩小時free flow氣酒/有氣Rose,於是問問有一段時間沒見的友人T小姐,還有興趣與我一起吃個飯嗎?
友人T反過來說,慶幸我沒有忘記她。
別來無恙就最好,這個年頭,平安是福。
摩羅街早已不只是賣古董的專利,近年有不少餐廳,咖啡店進駐,慢慢改變了這條街原有的面貌。
當大家的目光,放在米芝蓮星級女廚師,新開的副線身上,隔離有間名叫「溯Sow」,同樣是新餐廳,走本土創作西餐路線,其背景就不再多介紹喇,見到Loft 7知佢咩料啦。
上月尾請友人紫晴食生日飯,首選地點當然是支持自己友,兩年前我們去過「Loft 7」,今次就一起來試試它們的新餐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