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紅磡區大熱的食店,「勇記海南雞」必佔一席。
除原有街坊支持之外,「米紙」的報導一出,令到這間在馬頭圍工廠區裡面的食店,廣為人知;每次我來這一帶,通常都是去Adidas Outlet,很少在附近覓食,所以一直走漏眼。
下午才上班的日子,早上十一點來到這間海南雞飯店,赫見門外已經有超過十人正在排隊,外賣客就在另一邊,情況極之墟陷。
平日已是這樣子,去到星期六的話,情況真的不敢想像。
近日紅磡區大熱的食店,「勇記海南雞」必佔一席。
除原有街坊支持之外,「米紙」的報導一出,令到這間在馬頭圍工廠區裡面的食店,廣為人知;每次我來這一帶,通常都是去Adidas Outlet,很少在附近覓食,所以一直走漏眼。
下午才上班的日子,早上十一點來到這間海南雞飯店,赫見門外已經有超過十人正在排隊,外賣客就在另一邊,情況極之墟陷。
平日已是這樣子,去到星期六的話,情況真的不敢想像。
萬聖節當晚,從土瓜灣跑到尖沙咀,去到太空館附近,人流漸多,見到手錶顯示跑夠6K,就此收步。
又要找個地方晚飯。
穿過隧道,行到去赫德道一帶,見到「Pici」門口正在有人等候,一向喜歡它們的手造意粉,價廉物美,但現在疫苗氣泡分四級制,我還吃到嗎?
問問門口的外藉接待員,她的答案是全間餐廳都是行C區。
並不是每一間Pici都是一定要安心,有朋友說長沙灣D2分店仍是B類,大抵是地區關係吧,總之尖沙咀店我就沒資格光顧啦。
隔離的「Untitled」,同是專攻手造意粉,立場同聲同氣,店子不大但依然有一半空位,價錢親民,與鄰居不同之處,就是要收加一服務費,cash only。
如常的day off早上,收到whatsapp。
「今日中午有一個位,你來到嗎?」
這是來自中環「寿し雲隠」的訊息。
「無問題,我12:30到!」
突如其來執二攤,行到去5號巴士站,準備出去尖沙咀,結果轉去搭101。
以前是「Mori」,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這間一位難求的神店,現在由其徒弟接手兼改名,地點不變;當時經常祈求有人帶上,但最終始終要靠自己。
原本與友人YH慶祝生日的飯局,二人變三人,三人再變四人,訂位改完又改,另外兩位朋友都是我認識,這樣更好,熱鬧一點,還可吃多一點。
來到銅鑼灣登龍街的「Around Wellington」,見到門面與環境,也不用多解釋其鮮明的立場了。
唯一一次光顧「牧羊少年咖啡館」,已經數到去白楊街店開業初期,與當時的女友前往,如非看回該篇在2012年寫下的Blog文,或許我已經記不起了。
日前與好友到葵青劇院看「穿KENZO的女人」,開場之前要找個地方晚飯,有想過不如在葵廣掃街,但實在太多人;新都會廣場裡面的餐廳,不是藍色集團就是不太吸引。
似乎只剩下劇院旁邊的食肆二揀一,我們沒可能去「翠園」,牧羊少年的葵芳分店,生意興隆,要等一會才能入座。
日本拉麵或沾麵,甚至烏冬,大家都應該吃過很多,至於日本撈麵呢?
在友人的Facebook看到,有間來自東京的撈麵店,進駐灣仔軒尼詩道,好奇之下,先行上網搜尋一下,2013年才在東京開店,短短一年已經拿下有關飲食的獎項,然後極速擴充,在亞洲與及北美洲開分店。
「Kokoro Tokyo Mazesoba」,成為全港第一間日本撈麵店。
大埔朋友A先生,不時推薦這間在廣福道,上年由年青人接手打理的「榕基滷水專門店」,我一直記住,但最近入大埔,始終與它擦身而過。
趁這晚要在沙田新城市廣場買點東西,然後坐72號巴士,向廣福道進發,試試這間同路的潮式滷水店。
以前想吃越式三文治,第一時間會想起佐敦「添記」,但已經差不多八年沒訪了。
在荔枝角道開業好幾年的「Q1第一郡」,經常在這一帶出沒的我,竟然未曾光顧這間同聲同氣的食店,反而隔離的「康瑞」,今年已經光顧過兩次,真神奇。
多年前,「德昌魚蛋粉」仍是一間在土瓜灣北帝街投注站隔離的小店,及後被食評家推上雜誌專欄,自此平步青雲,細舖變大舖,搬到去同一條街欣榮花園,後來被「翠華」取代其位置。
當時我覺得它們的魚蛋,老舖年代叫做食得過,價錢經濟,去到大舖年代,與茶餐廳無異,第一次去,覺得差過以前,最後一次去,又好像止跌回升;個人覺得大埔好幾間魚蛋檔,出品更佳(可惜有一間被網民證實為藍店)。
變成大舖再擴張向外發展,開到去天后、北角、九龍城,又一個搏到單車變摩托的例子;差不多十年前,首訪(應該是唯一一訪)九龍城店,吃碗魚蛋魚片河,似乎已還我本色。
上個月,德昌以「同一餐室」之名,回歸土瓜灣北帝街,看看店內的裝修,大約是走年青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