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年十月中,World's 50 Best Bars宣佈新一年度入圍酒吧名單,香港代表「Bar Leone」排第二,這並不是我最關心的事,香港的cocktail bar,一年可能只去得一兩次。
反而想知道倫敦有沒有酒吧上榜,因為當時我正身處此地。
Old Street的「Tayēr + Elementary」,成為排第四的好漢。
適逢我在倫敦最後一晚,與好友在「St John」慶祝生日,我訂了晚上較後的時間,而且這間酒吧與餐廳的距離,步行大約十多分鐘,那就順水推舟來happy hour。
上年十月中,World's 50 Best Bars宣佈新一年度入圍酒吧名單,香港代表「Bar Leone」排第二,這並不是我最關心的事,香港的cocktail bar,一年可能只去得一兩次。
反而想知道倫敦有沒有酒吧上榜,因為當時我正身處此地。
Old Street的「Tayēr + Elementary」,成為排第四的好漢。
適逢我在倫敦最後一晚,與好友在「St John」慶祝生日,我訂了晚上較後的時間,而且這間酒吧與餐廳的距離,步行大約十多分鐘,那就順水推舟來happy hour。
與好友在東倫敦約會,他說當日上午要在Old Street附近辦事,午飯地點最好在同一區。
數年前,當時仍未移居英國的咖啡迷朋友E先生,得知我去倫敦,他向我介紹過兩間咖啡店:
一間是「Prufrock Coffee」,現在我已經到訪過兩次。
一間是「Ozone」。
難得來到Old Street,終於有機會到這間臭氧咖啡店了。
今年三月與友人J先生,才在「St JOHN」的Spitialfield分店,來個酒後晚餐,上個月好友生日,我帶他去到熟悉的本店,即是有米芝蓮一星的那一間。
沒有繁複臃腫的十九幾道Tasting menu,一律散叫,也沒有華麗的裝修,雪白而帶點破落的牆身與木地板,更加沒有令人窒息,連講句話也要陰聲細氣的氣氛,就算連碗碟也是帶崩邊,好raw。
但一樣連續多年榮獲米芝蓮一星。
適逢今年開業30周年,本店在整個九月只提供1994年開業時的菜單,連價錢也是時光倒流三十年,結果一位難求,無論如何我都無福消受,因為一早計劃十月才過來,沒可能為了特價而專程飛來一轉吧。
雖然我預早個多月前訂位,奈何只能訂到晚餐較後的時段,我們先在Old Street的世界50大酒吧之一「Tayēr + Elementary」飲兩杯,然後慢慢行過來,晚上八時到達,早到一小時試試搏大霧,可否早點入座。
倫敦Gatwick機場的餐飲,沒有Heathrow般多選擇,這次要在此北上延文禮士,身處North Terminal,都是一些熟悉的名字。
直到今日仍未去過任何一間「Wetherspoon」,不想破戒;「Brewdog」雖然我頗喜歡,但既然我會去蘇格蘭,還是留待在當地才喝。
多年前與好友去過「The Breakfast Club」的東倫敦分店,赫見這裡原來有分店,早上時段吃個早餐,合情合理。
中午來到Covent Garden站,目的是為了一睹Sir Paul Smith的風采,剛巧我在倫敦期間,他在Floral Street的分店舉行新書簽名會,當消息一出,我即刻send email留定位。
一直都純粹喜歡這個時裝牌子,但從沒想過會與Sir Paul見面兼拿簽名,這短短十分八分鐘,成為了我這次倫敦之行的焦點。
然後在附近找個地方午飯,Seven Dials Market?我最想再去廻轉芝士吧,但連午飯都未吃就直接吃芝士,未免太過激;想起Serrini年前在ViuTV的節目,介紹過一間只提供女winemaker釀製葡萄酒的Wine Bar,看過菜單之後,還是留待日後歡樂時光時段才去。
Covent Garden一向是遊客熱點,後面有間意粉吧「Notto」,就算是中午時段,仍然有位,直行直入,連上網訂位也慳返。
六月第一個星期日,人在倫敦天氣晴,攝氏二十多度,終於可以輕裝上陣,短衫短褲出門口,夏天真的來了。
從旅館行過對面St Pancras車站,乘坐Thameslink,到當日早上的目的地,只在周日開業的Herne Hill Market。
一條直線不用轉車,市場就在火車站外面,未到中午,已經很熱鬧,當然不能與Borough Market的絡繹不絕遊客相提並論,絕大部份是當地人(我想應該是吧)。
今年三月又再飛去倫敦,適逢Whisky Live舉行的日子,作為威士忌之友,當然不能錯過盛事,連同今次,已經是第二次參與倫敦Whisky Live。
地點在London City機場對岸的Woolwich Works,如果簡單一點去介紹這個地方,就是英超球會阿仙奴原本的所在地,當從地鐵站行去會場途中,可見到一支一支大炮,正是兵工廠的標誌。
數年前,我與數位朋友,在Haymarket的「Duck and Waffle Local」晚飯,不久之後就結業,同一地方,現在已變成近年受到不少倫敦人熱捧,米芝蓮推介餐廳 - 「Fallow」。
適逢周日在倫敦,聽聞這裡的Sunday roast很有水準,出發前一個星期訂定位,看完音樂節就過來晚飯。
晚上八點半,周圍的商店已關門,這裡卻熱鬧非常,亞洲面孔佔不少比率,可能與唐人街在附近有關?我訂了吧枱位置,觀看著忙個不停的廚師們。
六月一號的早上,與好友坐火車南下Epsom看賽馬之前,獨自去找地方吃早餐。
因為我們在London Bridge上車,所以又來到這個廣受遊客歡迎的Borough Market,記得市場裡面有間「Maria's Market Cafe」,提供英式早餐,但我從來沒來過。
始終來到這裡掃街,吃生蠔等海鮮,不夠喉可以吃個磨菇飯,那個西班牙大L鑊飯就敬謝不敏了,然後到場內的酒舖,買罐啤酒,或者到Cider專門店,不喝酒就來杯鮮榨果汁,這才是正路嘛。
一個早餐,隨時打爆quota,但今次純粹想吃早餐,終於有機會入去坐低。
航班在黃昏時間到達希斯路機場,坐Tube出到去King's Cross,剛剛踏正晚上八點,放低行李之後(今次我又是住在這一帶),連衫也不用換,直接去餐廳晚飯。
五月尾倫敦的晚上,就算只是身穿在香港的短衫短褲裝束,一樣應付得來。
廿多年前,去過一間名叫「North Sea Fish Restaurant」,堂食又試過,外賣又試過,貪其就腳嘛,當時我所住的Hostel在正後面。
今日它仍在,依然是一邊外賣,一邊堂食。
三月中在倫敦,我對好友說:「諗住請我食咩先?」
擺明要他補足我生日。
他全無頭緒。
我:「想食意粉,上年同你去過Bancone,今次想去其他地方。」
雖然上年他生日,我請他去「The Ledbury」,但我沒理由要求相同待遇吧,嘻嘻。
不久,他說訂了位,地點在車路士,沒有透露餐廳名字。
他:「係一個拿坡里人介紹比我。」
然後我上網google,Chelsea區南意菜的餐廳,彈出了幾個名字。
他說在英皇道King's Road。
原來是「La Mia Mamma」,上年我坐飛機時看過Stanley Tucci的飲食節目「Searching for Italy」,其中一間有介紹過的餐廳。
在Whisky Live London day one的早上,從布魯塞爾乘搭Eurostar回到倫敦,首先到旅館放低行李,今次又是住在Brick Lane的「Hub by Premier Inn」,之後到附近由香港人主理的咖啡店,飲杯咖啡吃個甜品,已經是一個很好的早餐。
約了友人高達兄午飯,他帶我到Isle of Dogs,一間由消防局改裝成為餐廳的「The Old Millwall Fire Station Restaurant」。
差不到二十年未坐過DLR,去到Island Gardens站下車,行兩三分鐘便到。
數年前曾在倫敦蘇豪區的「SAID dal 1923」,喝過一杯很濃郁的朱古力,那時是四人下午茶,原本想要個甜品試試,但當晚我還要去「St John」,需要留力,與朱古力蛋糕擦身而過。
可惜在兩年前已經結業。
當然在倫敦喝朱古力的地方,並不只得它,月前與好友的周日下午茶,就在「 Italian Bear Chocolate」,位於Fitzrovia的分店。
與上年三月一樣,今年春季的歐洲之行,都是坐早機直飛到倫敦,十三個多小時的旅程,到埗時間為當地時間下午三點左右。
過海關排長龍,可能見我經常過來,關員循例問兩句便放行,去到行李帶,我件行李已出現,然後與友人J先生一同乘搭Elizabeth Line出市中心,第一件事是拿對鞋去專門店修補,兩個月後回去取。
然後才到旅館,沖涼換衫,隨即出外與好友見面。
因為第二日大清早,我要坐Eurostar前往比利時,所以在倫敦第一晚,我住在火車站對面的旅館,晚飯地點最好要方便我,所以選擇在King's Cross後面的Coal Drops Yard,西班牙餐廳「Barrafina」。
同一條街,包含社區的草根與時尚,那邊有雜貨店與二手店,這邊有間很有型的Cocktail Bar。
與好友吃過埃塞俄比亞素菜,沿住Kingsland Road向南行,經過一間賣Reggae音樂為主的黑膠唱片店,停下來看一看,好友與店主傾到興起,我在唱片架上找到些合我心水的唱片,但想到行李容量有限,還是慳回廿多三十鎊,名符其實搞搞震無幫襯。
天已入黑,沒有目的繼續行,見到有間門牌只有圖案,沒有名字,在外面看入去的格調,感覺很有型,於是即刻拿起電話問問Google。
原來是一間酒吧,而且是在World's 50 Best Bars,排名第35名的好漢,在它前面的,是香港四季酒店的「Argo」。
以圓型,三角形,正方形組成的三個圖案,背後的名字就是「A Bar with Shapes For a Name」。
疫情爆發之前一個月,我還可以在倫敦自由自在,在東倫敦Dalston飲完咖啡,就跟著「Timeout」的推介,想一試區內的非洲菜。
去到門口卻碰釘。
三年多後,與好友在此區閒逛,再次來到這間非洲餐廳門口,終於一嚐所願了。
並非是像米芝蓮兩星「Ikoyi」的級數,只是一間走價廉路線,賣埃塞俄比亞素菜的「Andu Cafe」。
四年前好友生日,我帶他到「The Harwood Arms」慶祝。
四年後今日,我帶他到一間自己恨去很久的地方。
由Notting Hill的市場行過去的途中,我才向好友揭曉去那一間餐廳。
「就係四年前嘅延續。」
因為「The Harwood Arms」的總監Brett Graham,本身是倫敦米芝蓮兩星級餐廳的總廚。
沒錯,就是「The Ledbury」。
以前一直去不到的原因,並非沒有錢,只是網上不接受一人訂位,與及非常難訂;餐廳曾經在疫情期間結業,上年初重開,只需一年時間,重拾米芝蓮兩星榮譽。
出發前兩個月上網碰運氣,竟然找到十月尾晚上一張二人枱,想也不想,即刻留低信用卡號碼。
三月中下旬的周五晚上,乘坐Central line到North Acton下車,跟著google map指示,步行大約一哩路,沿途經過公園墳場,來到車房林立的廠區,目的是為了威士忌。
葡萄酒界有個名詞:車房酒,源如上世紀末,一班釀酒師掀起的新浪潮,奉行小量生產才有好品質的道理,因為規模小的關係,所以他們會選擇在車房釀酒,因而得名。
若果在威士忌界,這間在倫敦地鐵網的zone 2裡面的「Bimber Distillery」,也稱得上是車房酒,皆因其酒廠面積的確只是一個車房般大小;我對它們的第一印象,就是數年前買過其氈酒,2019年秋季,終於推出第一批威士忌,當時沒有為意,去到疫情期間,在太子的「Malt Cask」買了它們的威士忌,才後知後覺,計劃定未來要到酒廠一趟。
上個月的歐遊2023 2.0,只在倫敦逗留三晚,第一晚到達已經是夜深,選擇先住在King's Cross火車站附近熟悉的旅館,第二日早上才轉另一間酒店。
今次budget比較充裕(其實是之前數晚用在住宿的支出很少,可以在最後兩日住好一點),不如找間比較好的酒店,近年倫敦其中一個新熱點:Battersea Power Station,由發電廠改建成為購物中心,在場內兜了個圈,給我的感覺卻是高級版南豐紗廠。
旁邊的「art'otel London Battersea Power Station」,顧名思義是走藝術路線,上年才開業,打開IG看到有關該酒店的打卡相,天台的泳池能見度極高。
十月中下旬,每晚房租大約二千尾港幣(已連稅),當想起香港有不少酒店在旺季的價錢,尖沙咀/港島區的三四星酒店柴房,也要二千大元,這間倫敦新酒店,相對又幾抵,當然在旺季的時候,就不是這個價了。
與好友由South Kensington坐車到Notting Hill,一個我超過二十年沒去過的地方。
經過米芝蓮三星餐廳「Core by Clare Smyth」,我隔著玻璃指住餐廳,對他說:
「原本今晚想同你喺度慶祝生日,不過都係訂唔到位。」
就算早兩個月也枉然。
下車第一件事,就是買眼鏡,之前說過每次去倫敦,都要光顧「Cubitts」一趟,連買眼鏡都要買英國牌子,果然崇英崇到底。
時間尚早,慢慢行去餐廳,「281 Portobello Green Arcade」,記得第一次去倫敦的時候,在Portobello Road流連忘返,其後兩三年繼續在此地探索,沒有google map/即時上網年代,所有資訊都是靠雜誌,或者靠自己誤打誤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