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城正在蛻變,不再只是泰國料理或火鍋店的代名詞,咖啡店有越開越多之勢。
最常去是迴旋處的「慵懶生物」,不遠處的「Sofi」,亦是久不久會去的地方。
正在計劃下年歐遊的路線圖,意大利米蘭是我的射程範圍之內。
有間餐廳早已放進我的飲食名單裡面,以牛內臟為主角的「Trippa 」,在當地是屬於米芝蓮推介級數,當然現在一切言之尚早,最快都要在下年春天的事。
現在先去它在香港的姊妹店,中環擺花街的「Testina」。
這座商廈的餐廳,每到兩年就翻一翻,是該飲食集團的風格也,「營致會館」已經是最老資格的一間。
又是一月一度的臨別秋波飯局,友人高達提議去尖沙咀K11 Musea的「鄧記川菜」。
可算是久仰大名,灣仔店未曾有機會組隊/跟隊去,移師尖沙咀,面臨著維港夜景,是絕對的優勢。
我們一行五人麻甩佬,有沒有海景也沒有所謂,最重要是它們的出品如何。
元朗國的「鳥酌」,走Omakase路線的燒鳥店,以本地農圃雞做主角,店子不大,要預早訂位。
我致電詢問店方最快幾時有位,也要等一個星期,相比起那些預約困難的壽司店,似乎又不太難。
位置在鳳琴街,在雞地賣雞果然是常識。
五年前到長洲,行到去近張保仔洞,有間咖啡店的名字很熟悉,取自冰島樂隊「Sigur Ros」的一套紀錄片名字「Heima」。
時為七月,借個位飲杯咖啡,看書,消磨了兩個小時,似乎是一個美好的避世之地。
但是我始終未能定期到此小島一遊,一別就五年,今年夏天的下午,又再行到過來。
從白田到中環,走創作路線的「三一餃子」,最近在旺角女人街開分店,就在經常排長龍的「一生懸麵」隔離。
從白田的玫瑰餃子,到「阿布泰」都可以買到的蒜芯豬肉餃,有姿勢有實際,沒有為創作而創作得出來的三不像。
新店的面積較中環店大,某晚在門外見到裡面仍有位,即刻行入去。
予約困難的Omakase,已成為一般人的迷思。
除非你很有恆心,不斷上網捕住鮨店的訂位網站,或者你身邊有位朋友肯帶上,否則就只是一個都市傳說。
「係咪真係咁好食?」
「收成二千幾三千一位都訂唔到,啲人係咪有錢到咁?」
沒錯,很多香港人的確有錢到咁。
疫情不能外遊兼有錢無掟使之下,造就這兩年的Omakase開極都有,我到訪過好幾間,慶幸都是滿意地付鈔離開;有時在Omakase群組見到不少網民分享一些中伏的經歷,似乎已經去到接近泛濫成災的地步。
越容易訂位的鮨店,就越大機會出事,有網民這樣認為。
其實也不盡然,只是當某幾間成為了風頭躉,其他鮨店相對被冷落,像今年夏天的某天中午,到訪過尖沙咀的「鮨悟」,其$800+10%的Omakase,出品對得起這個價錢。
日式燒鳥店提供Omakase菜單並不是新聞,數個月前在元朗國的叫雞經驗,仍未動筆在此分享,現在讓上個月到訪過的新開燒鳥店捷足先登。
就在灣仔謝斐道,富士大廈後面的「炭火Dining炎」。
聽個名都知是用炭火,主理的日藉師傅,曾經效力ICC的「田舍家」。
Omakase菜單每位$788+10%,並不只是燒鳥,還有其它海鮮與肉類,到訪當日仍免收開瓶費,趁有時間在附近買了一瓶法國sake赴會。
一行五人在石硤尾晚飯後,有人提議去另一個地方再吃。
好像很久未試過一連走兩場了。
十多年前,友人阿火離開香港前數月,不斷到大大小小食肆,一間駁一間,午飯緊接下午茶,晚飯再宵夜,我就是他身邊的其中一份子。
當時三十出頭,食力還好,樂於奉陪。
現在不能同日而語了。
我們當晚的話題,就是提及當年以上的瘋狂歲月,席上所有人,都是阿火的朋友。
最近圍內常見面,皆因友人K將會在秋天移居海外,只要他想去那裡,我是二仔底死跟的。
行到去荔枝角道,目的地是拉麵陳的新店「鳥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