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全世界在上年頭半年,逐漸走出疫情的陰影,開始生活如常之際,大中華地區依然按兵不動,繼續自我封鎖;去到第三季尾聲,我們的政府才宣佈撤銷酒店隔離令,改為0+3,即是入境頭三日可以自由活動,但要自我監察,更不能到指定場所,包括食肆堂食。
通常來香港遊玩的外國人,行程大約是四日三夜,對於頭三日不能堂食,只能叫外賣,當然沒有太大吸引力,對於本地人就叫做鬆一鬆綁,出外旅遊回來,打包三日就又一條好漢,有出無入,振興外地經濟,神邏輯也。
終於到上年尾,連0+3也解除,正式邁向回復正常之路,最近在街頭,的確見到不少外地人,但市道是否已經好轉?
打開社交網站,不時見到一些餐廳大嘆生意淡薄,有些亦等不到曙光再現而結業;但另一邊廂,有移居海外的朋友回港短暫停留,臨時臨急找一間高級中菜午餐,很難,因為間間都滿座。
社運加疫情後的市場反應,開始浮上水面,有米芝蓮加冕/酒店裡面的餐廳,憑著遊客與消費力強的客人支持,不愁沒生意;反之只靠香港人,但有不少顧客已經移民的中價餐廳,處境最為艱難。
鑒於港澳地區遲開關,今年度的米芝蓮,延至昨日(26/4)才公佈結果,疫情的三年,米芝蓮評審格外開恩,除非表現太過離譜或者餐廳結業/搬遷,否則也不會輕易搣星。
所以星級名單的變動,依然不大,當然有新星冒起,上年春天到過安蘭街的「長本Nagamoto」,是其中之一。
某程度上,是繼承了「柏屋」的榮譽,這間米芝蓮兩星的懷石料理結業之後,大廚長本輝彥在原址重開,卸下了懷石的包袱,以「旬」料理自居;到訪時正值四日,在品嚐的料理當中,也能感受到櫻花盛放的美麗。
回到上年第一季,晚市禁堂食的黑暗日子,到訪過兩間一星餐廳。
大年初二的中午,與友人KL在中環「Belon」,開年兼慶祝生日,烤本地三黃雞,完美地示範中菜食材,西餐用法;我未曾見証過由Daniel Calvert,擔任主廚時的光輝歲月,但這天的經驗,一星之譽當之無愧。
去到我生日,KL禮尚往來,帶我去到K11 Musea的「Sushi Wadatsumi」,吃一餐Omakase,與另外有星的「Araki」、「志魂」不同,這裡大將是本地人,由茶碗蒸到玉子,皆稱心滿意,本地師傅的手勢,並不比日本師傅下去。
重點是溝通方面是沒有難度。
疫情爆發前一個月,我到過港島香格里拉的「Petrus」午餐,在晚市堂食禁令解除之後不久重遊舊地,好像有種回頭已是百年身的唏噓。
西班牙紅蝦,最直接了當的鮮,誰也擋不了;日本甘鯛與海鮮湯的配搭,猶如日本海龍皇湯。
隔個海的九龍香格里拉,其中菜廳「香宮」,不訪已有一段日子,上次是當時的主廚剛上任,這次再訪,又是新廚剛上任,當日試了黃偉文師傅的招牌菜單,裡面的煙燻法國鱔,隨即喚起我在倫敦「St John」吃過的燻鰻魚,那一股美味的回憶;濃湯花膠雞絲羹,食味與高質的蛇羹沒兩樣,芝士焗蟹蓋亦真材實料。
上年中搬舖,今年依然一星,不過在米芝蓮的機制之下,凡是搬遷/改名,就算維持現狀,一律被視為新星。
我至愛的「大班樓」,上年尾幾經辛苦才訂了一圍,水準一如以往地出色沒有投訴,好幾道菜溫故知新,表現更勝從前。
是時候在今年夏天,再搞一局。
相識接近二十年的友人M,移民在即,我請她到我另一間喜歡的中菜「文華廳」,作為餞行。
黃永強師傅的手勢好,這一點無可置疑,當晚吃到的炸子雞,用上泰安雞,雞皮酥化,油香豐腴,雞肉細嫩雞味濃,根本找不到挑剔之處。
今年何時再來?
二星級中菜的「營致會館」,當年開業短短三個多月,已經摘下一星,某日午飯,有幸試過其脆香貴妃雞,稱得上是頂級。
士別數載重臨,八道菜的精選菜單,花雕蛋白蒸乳龍蝦,金腿紅燒官燕伴松葉蟹肉,蠔皇家鄉釀關東遼參,皆顯出高品質的表現;反觀金蒜頭抽生煎紐西蘭鮮羊鞍,味道較為平凡。
近年得到不少香港人支持,佐敦的「逸東軒」,疫境時大減價,午市點心的價錢貼近街檔,晚市亦長期有七折優惠,加上酒店的關愛社區,LGBT的立場,難怪大受歡迎。
今年的團年飯,一行四人來晚飯,訂位狀況再沒有以前的緊張,亦再沒有七折優惠,但出品依然是對得起個價錢,叉燒依舊美味,例湯是必定要叫,煲仔菜也不欺場。
不過有不少人,反映這裡的水準不穩定,就算譚棟師傅在場,也一樣出過事。
現在總算捱了過去,下年米芝蓮的評審,再沒有這幾年般手鬆,再者,義無反顧,只看立場去撐的日子亦已經過去,希望他們能夠提升一下穩定性,用出品來說話,這一粒星依然是實至名歸。
今個月初,受到雜誌社N先生邀請,來到「ZEST by Konishi 」試菜,主題是大湖清酒。
最深刻印象是平原雞腿肉配清雞湯,看看往後日子,有沒有機會再來,正正式式吃一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