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深水埗「混亂拉麵」結業之後,大堆頭的二朗系拉麵,幾近在香港絕跡,年前曾經到過女人街的「一生懸麵」,試過其名古屋二郎系拉麵,根本不是那一回事。
雖然它並不是甚麼絕世美味,在某些人眼中或是粗支大葉的劣食,但是久不久來一碗包含大量芽菜,背脂,超濃口味的拉麵,的確是甚為痛快的一回事,我不會用「治癒」這兩個字,來形容食物撫慰人心的感覺,如果說是comfort food就差不多。
樂富商場有間在日本開過來的「岡山一番店」,正是打著二郎拉麵旗號,上個月有日要到附近辦點事,順便拜會一下,吃碗拉麵。
自從深水埗「混亂拉麵」結業之後,大堆頭的二朗系拉麵,幾近在香港絕跡,年前曾經到過女人街的「一生懸麵」,試過其名古屋二郎系拉麵,根本不是那一回事。
雖然它並不是甚麼絕世美味,在某些人眼中或是粗支大葉的劣食,但是久不久來一碗包含大量芽菜,背脂,超濃口味的拉麵,的確是甚為痛快的一回事,我不會用「治癒」這兩個字,來形容食物撫慰人心的感覺,如果說是comfort food就差不多。
樂富商場有間在日本開過來的「岡山一番店」,正是打著二郎拉麵旗號,上個月有日要到附近辦點事,順便拜會一下,吃碗拉麵。
人稱中環「為食街」,士丹利街盡頭的大牌檔地帶,以前在附近上班的時候,「威記」的有味粥加炸両,「裕興」的無敵餐蛋治,是我久不久會來的地方。
現在這兩個名字,已經成為歷史了。
十年前去過「健康食品拉麵」,本身拉麵並非甚麼健康之物,特別標榜這兩個字,當然就覺得挺有趣,吃罷覺得還不錯。
第一晚在高雄,友人仍未到埗,自己獨食獨飲,已經計劃飯後到「醉俠」飲威士忌,為第二日的酒展壯行色。
在下榻旅館數百米之遙,有間受到米芝蓮推介的食店,出發前早放進我的飲食名單裡面,黃昏六點已入黑,「侯記鴨肉飯」門外正在聚集不少等候外賣的食客。
從疫情走出陰霾,已經有一年時間,由上年九月尾開始有限度通關起(即是回港免隔離,但頭三日不能堂食),大家一共飛了多少次?
一年過去,未必能夠回到以前的飛行節奏,但我也總算飛了兩長三短,以一個年假只有十二日,放勞工假,每星期兩天例假的打工仔而言,時間差不到用到盡了。
四年前好友生日,我帶他到「The Harwood Arms」慶祝。
四年後今日,我帶他到一間自己恨去很久的地方。
由Notting Hill的市場行過去的途中,我才向好友揭曉去那一間餐廳。
「就係四年前嘅延續。」
因為「The Harwood Arms」的總監Brett Graham,本身是倫敦米芝蓮兩星級餐廳的總廚。
沒錯,就是「The Ledbury」。
以前一直去不到的原因,並非沒有錢,只是網上不接受一人訂位,與及非常難訂;餐廳曾經在疫情期間結業,上年初重開,只需一年時間,重拾米芝蓮兩星榮譽。
出發前兩個月上網碰運氣,竟然找到十月尾晚上一張二人枱,想也不想,即刻留低信用卡號碼。
前兩晚在Facebook專頁,出了張有關「鳩砌」的相,每到周六營業至凌晨兩點半,深夜時份可以吃到如此足料的漢堡包,無疑是幸福的,好過去老麥多多聲。
我提到這是我現時最喜愛十間土瓜灣食肆之一。
有網民留言,說區內最近開了間車仔麵店,質素不錯。
就是譚公道的「土友會麵」,以前「香港腸粉皇」的位置,亦即是荃灣小巴站的所在地,近期在土瓜灣群組備受追捧的新店。
參加完酒展的大師班,剛好是午飯時間,此時想吃一碗牛肉麵,但是問過google大神,會場附近好像沒有甚麼選擇。
那就先回旅館放低戰利品,今年酒展限定威士忌,我住在「醉俠」附近,而目標牛肉麵店,就在美麗島站附近,也只是一站之遙,索性行過去。
「原鄉牛肉拉麵」,在當地的評價甚高,總之在google打「高雄 牛肉麵」,再按一下,頭版就見到。
去到麵店門口,看看那裡有位便坐,當日的客人不算太多,不用搭枱。
Whiskyfair Takao酒展完場之後,仍然保持清醒,喝了不少好酒,凡事量力而為,這是善用分享瓶的時候,拿回家慢慢品嚐。
早一個星期已經想好當日晚飯地點,既然在高雄,不如吃頓溫體牛?
受到米芝蓮推介的「牛老大」總店,預先致電訂位,一行四人準時到達,星期六晚的高雄,並不像台北般熱鬧,但是該店的食客絡繹不絕,這邊有人埋單,那邊有人入座,貨如輪轉。
闊別高雄四年多,今次都是因為威士忌而踏上征途,一個小時多一點的飛行時間之後,再次來到台灣南部。
因為只得兩日兩夜時間,餐飲方面就沒有刻意去找些比較fancy的料理,米芝蓮星級餐廳不在此列,但是米芝蓮推介的街頭小店也不少,所費無幾。
從機場坐捷運到市中心,第一件事先去巨蛋買鞋(!)沒錯,多年前買了一對「林果良品」,很好穿,既然有做特價,再買一對;然後到旅館放低行李,再去吃個午飯。
「前金肉燥飯」,是當地米芝蓮推介食店之一,若放在台北的話,那就稱之為滷肉飯了,熟悉台灣朋友都應該知道,南北兩地的飲食文化不同,簡單一點去解釋:南部的味道是偏甜。
三月中下旬的周五晚上,乘坐Central line到North Acton下車,跟著google map指示,步行大約一哩路,沿途經過公園墳場,來到車房林立的廠區,目的是為了威士忌。
葡萄酒界有個名詞:車房酒,源如上世紀末,一班釀酒師掀起的新浪潮,奉行小量生產才有好品質的道理,因為規模小的關係,所以他們會選擇在車房釀酒,因而得名。
若果在威士忌界,這間在倫敦地鐵網的zone 2裡面的「Bimber Distillery」,也稱得上是車房酒,皆因其酒廠面積的確只是一個車房般大小;我對它們的第一印象,就是數年前買過其氈酒,2019年秋季,終於推出第一批威士忌,當時沒有為意,去到疫情期間,在太子的「Malt Cask」買了它們的威士忌,才後知後覺,計劃定未來要到酒廠一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