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以前掃街的日子,總是無憂無慮,廿多年前的黃金廣場門外,每晚上演著繁華盛世,庶民風味的夜市人生。。。
那一年,我正就讀中一,那些年的桂林街,這邊有崩大碗,碗仔翅,炒螺,那邊就看蛇舖的蛇王,在街上表演撚蛇!噢,不能不說一句What a good old days!
光輝歲月永遠像流星一般短暫,九十年代初,無牌小販被執法部門整頓,桂林街再沒有小販,頓時失去了光采。
現今,小販們只能夠在新春的三天假之內,群起出動發新年財,所以,掃街成為了普羅大眾,新春期間其中一個重要節目。
年初一的晚上,我與家弟,連同數位朋友,先到上水火車站旁邊,人稱上水夜市掃街。
本來,上水夜市是香港最後一個掃街天堂,但是月前亦難逃被嚴打,唉,當初支持領匯上市的人,今天有沒有後悔?
唯有轉場再戰,在火車站的另一邊的天橋,每個檔口井然有序,每個檔口皆不相同,賣魚蛋的賣魚蛋,賣炒麵的賣炒麵,賣串燒的賣串燒,河水不犯井水,大家以不同的形式,在同一條橋上生存,走鬼時守望相助,食客們圍堵執法人員,仗義為小販求情,這才是真正的獅子山下精神。
因為他們身經百戰,小吃的水準較桂林,朗豪夜市的雜牌軍高,韭菜餅,粟米餅是一絕,$20七隻,抵到爛!
日式鐵板燒一個人沒一千也不用旨意,港式鐵版燒則四十元有一盒垃圾剷炒麵,鑊氣十足,但味道沒有想像中濃惹。
最後,一眾人跳上佐敦道小巴,向桂林夜市進發。
很多人都說桂林夜市夠熱鬧,但食物質素參差不齊,或者是由雜牌軍擺檔,沒有上水的專業。
不過,由印度人主理的薄餅檔口,成為了夜市的風頭躉,惹來大量食客輪候,而我只是淺嘗了某個檔口的生腸。
晚上來一碟即拉腸粉,別有一番風味,可是,這些機會不是屬於我的,排隊的人,實在太多了。
大家的收穫不多,於是者,走到去同一條街的甜品店,吃個西米露,然後回家的回家,轉場的轉場。
當我上載有關相片到個人面書專頁,皆得到熱烈的回應,單憑這點點數據,與夜市的賓墟場面,我想這算是民意的一種吧。
我們,正是欠缺這一類的夜市,難怪香港人到台灣旅行,總會拼命去夜市吃個夠,連一些台灣朋友,也難以理解我們為何對夜市的熱愛。
我:(沒辦法啦,我們無夜市,旺區的小吃店亦太過公式化,完全不是那回事。)
根本香港現今的社會,只會向大集團傾斜,連鎖店當道,而且舖租越來越貴,小店只能艱苦經營,如果政府有心搞夜市,一早已經成事,年前蔡瀾先生在天水圍開市集的計劃,亦不會胎死腹中啦。
試想想,若果搞個夜市出來,那些地產商,業主一定反對,個個走去夜市擺檔,還會有人會租我舖?
與其嚴打,不如招安,令到一眾小販們有安身立命之所,你好我好大家好,起碼社會少一點怨氣,政府亦可藉著夜市的議題,來挽救一向低迷的民望。
我不想將這個問題政治化,但是民意是誠實,現今的大氣候之下,我們未必需要多幾間米芝蓮食店,而是一個集合不同本土特式小吃的夜市。
我只小稱呼上水火車站的街邊檔做「美食天橋」!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