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人對一件人和事,也會有不同的感覺。
在愛民邨長大的朋友,對天馬快餐是成長的印記。
在附近讀書的學生,對天馬快餐是等同飯堂。
在愛民邨居住的街坊,對天馬快餐是老朋友。
相信在愛民邨長大,或在伽密等學校讀過書的人,沒有邊個未到過天馬快餐,由1977年開業到今天,也有三十多年,可說是與愛民邨唇齒相依。我算是區外人,是第一次來。個人對這一類飲食文化遺產,是帶有一定的感情。
人人也開口說集體回憶,像我們在八十年代長大的七十後,港式快餐店是其中一個成長印記,到九十年代中葉,這類快餐店日漸式微,取而代之是一眾連鎖快餐店。小時候家在太子近旺角球場,附近有兩間港式快餐店,是我在當時最喜歡的食店,吃個肉醬意粉,炸魚薯條,樂得上半天。
而這間天馬,近年因為由少年食神推介,令到一眾人再次關注此快餐店。情況與年前Openrice眾網民把時新重新出土,成為廣為人知的食店相似。有時候,時勢的確做英雄。用自己的名氣來幫助童年時最愛的食店,也是飲水思源的一種吧。
店子很小,以做外賣為主,連杯碟也是全用飯盒膠杯,在現代人的眼光來看,絕不環保。
至於內裡供應的食品,也是那些東西,飯或意粉,漢堡包,薯條等小吃之類。學生哥前來,可選擇更便宜的學生餐,我們當然沒有此優惠,但身邊很多朋友,也是吃著這個學生餐大。
好些飲食記者,將這類快餐店,也會拿來與當年TVB的處境劇"香港八X"作比較,其實是兩回事,論面積,劇內的"銀禧小食店",比天馬還要大。
番茄牛利意粉,聽說是店內熱賣之一,小時候吃過的茄牛燴意粉,現今還可在勝利道奇香可吃到。
此牛利意粉不是那一回事,意粉在冰箱取出,求其在鐵板上,落點油兜兩兜便算,再放上牛利,淋些汁就吃得。看看意粉的狀態,有如癡男怨女愛恨纏綿,黐埋一舊,而且油淋淋,全沒水準可言。 牛利入口淋熟,沒有騷味,茄汁酸甜開胃,還有一點人性味道,不是完全化學的鮮紅。
另一味豬扒飯,配白汁之外還加隻蛋。豬扒標明是厚豬扒,咬下去夠實在,鬆化而不硬,肉味則差了一點。白汁是例牌貨色,也是小時候吃的味道,太陽蛋的作用,取其蛋黃來混入白汁,有點睛作用。
另一款粟米忌廉湯,平平無奇。
當然港式快餐談不上什麼美味,但年少時的口味,入世未深的時候是純真的。長大之後對他不屑一顧,是不肯回望過去?抑或你的口味,隨著年紀而改變?
如今連鎖快餐當道,十八區任何分店味道統一,機械人式服務,總是欠缺人性化。食物與人一樣,沒有可能一模一樣。吃着波浪薯條,吃著港式漢堡包,除了求飽肚之外,還有對八十年代的回憶,致敬。
拿起在床下底的封塵已久黑膠碟,放在唱盤上轉,那種獨特的沙沙聲,是現今聽CD,MP3所沒有的感覺。
沒有互聯網的年代,與海外的朋友通訊,當然是書信來往,那種期待回信的冀盼,信紙上的筆跡,是現今MSN,WHATSAPP等領略不到。
我在想,如果我早十年出世,八十年代經歷二字頭,大約會是什麼樣子?恤個Matchy頭?聽英倫電子音樂?在Joyce,Swank買衫扮優皮士落Canton?
你說,八十年代,多好。
天馬快餐:何文田愛民邨愛民商場1樓G6C舖
八十後大的七十後生,係回憶
回覆刪除叫80s, 90s,去係食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