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查詢「尖沙咀」依關聯性排序顯示文章。依日期排序 顯示所有文章
針對查詢「尖沙咀」依關聯性排序顯示文章。依日期排序 顯示所有文章

2018年9月10日 星期一

PICI(尖沙咀店):Blue Monday 一小時意粉聚



主打手造意粉,走親民路線的PICI,由灣仔進教圍開始,不到兩年時間,已經連開兩間分店,最新一間在尖沙咀赫德道,取代了以前西班牙餐廳Alzina的位置。

月前路過,見到仍在裝修當中,圍著寫住PICI的木板舖位,我已經與友人小鎂約定,到時一開業,就要約定來此午餐。

當中班的日子,早上跑完步,出了一身汗,回家梳洗,坐巴士出尖沙咀,中午十二點三刻,餐廳只得三幾枱客人,與入夜後大排長龍,是截然不同的光景。

驟眼所見,尖沙咀店大過灣仔店,友人未到,我先拿位。(呢度係唔接受訂位)

侍應問:(大約幾耐到?)

我:(十五分鐘之內。)

如果是繁忙時間,可能要人齊才能入座也不定。或者這裡午市沒有想像中旺場,得以網開一面。

2020年6月17日 星期三

光榮冰室(尖沙咀):浩氣長存



以前想到三隻太陽蛋的碟頭飯,一定想到上環孖沙街的孖沙茶餐廳

可惜,這間茶餐廳是藍色的。

只要上網一google「孖沙茶餐廳 藍」,你就會看到網民說過,老闆與員工曾經用粗口罵示威的年青人。

你還吃得下嗎?我就不了。

近年擴展甚速的黃店 - 光榮冰室,是爆發武肺之時,最早表態拒絕接待操普通話的客人,及後有左膠上門踢館,黎明來到並不是要光復這香港,而是批評其歧視大陸人,純粹茶杯裡面一粒花生而已,很快大家已不當一回事。

懂得與時並進,借勢抽水,惹來食客會心微笑,開心浩園餐,作為香港人,應該知道是甚麼意思吧。

2016年2月25日 星期四

一蘭(尖沙咀):熱鬧過後



兩年多前,一蘭進軍香港,成為當年飲食大事件之一。

由中午排到晚上,聽說高峰時段,要等四小時,才能一嚐拉麵。說起上來,真的很誇張。

小弟在開業第二天的早上前來,直行直入無難度,$89的一蘭拉麵,豚骨湯並不是我最喜愛的味道,亮點是那一點點紅色辣醬,激活了整碗拉麵起來。

兩年多時間已過,一蘭的版圖由銅鑼灣,開拓至尖沙咀,差不多也有一年,但未有機會前往這間走屋台風的一蘭分店。

2019年5月11日 星期六

一君士多:極速擴充



前藝人鄧一君,於砵蘭街開設的一君士多,只是短短數月,已經再下一城,在尖沙咀的堪富利士道開分店,真犀利。

上個月與文青朋友在東南樓飲咖啡,已經想一試其車仔麵,但是時間太過緊逼而作罷;砵蘭街店只得兩個位,而尖沙咀店就大很多了。

下班後經過見到,有點驚訝,一君真有本事,短時間已經連開分店,反正沒有飯局,終於有緣一試。

2017年10月29日 星期日

永年士多:元朗過九龍



網上對元朗的人氣車仔麵店 - 永年士多,評價頗為兩極。

讚美它的網民,大多是非元朗人,見乜鳩假期乜撚港生活推介過,人云亦云,就tag幾個朋友一起鳩衝。

當你入去Facebook食在元朗的群組,十個元朗人一提起永年,差不多一面倒怒屌。

空穴來風,並非無因,相信其水準,應該是元朗人最為清楚,否則又怎會屌得那麼激動?

(年前我去過新裝修的永年,覺得水準只屬普通,但未去到喪屌的級數。)

月前永年衝出元朗,在尖沙咀香檳大廈開店,區外人就拍手掌,元朗人就食花生。

2018年8月22日 星期三

古琴雅苑:京味飛翔



近年香港越開越多以烤鴨為主打的中菜館,有外地過江龍,有面臨海景的本地薑,當中亦有些再下一城,連開分店。

與其他同類型對手相比,古琴雅苑走大眾化路線,年前進軍灣仔QRE,隨即大受歡迎,今年六月在尖沙咀開設分店,繼續走價廉物美淮揚菜路線,開業初期的烤鴨,更以半價大酬賓。

尖沙咀店位於北京道太子集團中心的高處,明亮的日光折射進來,配合流線型的木桌椅與柔和色調的牆身,凸顯其清新雅致的風格;窗外鳥瞰尖沙咀的街景,有種大地在我腳下之氣勢。

原裝入口的京味無花無假,因為主掌飯店的甄亞風師傅,曾經任職北京全聚德飯店,飯廳內的玻璃櫥窗,食客們可目睹一隻隻井然有序地排列,剛出爐的北京烤鴨,絕非閉門造車。

2018年3月30日 星期五

豚王(尖沙咀香檳大廈店):懷念昨天的你





香港的拉麵熱潮,應該要由豚王說起,你們當年有沒有在中環和安里排過隊,目的就只為一碗拉麵?有的請舉手。

七年多前,豚王剛試業之時,我已經聞風而至。未有人知自然不用排隊,首嚐其濃厚的豚骨湯底,一見鐘情。

後來豚王成為人氣熱店,和安里亦變成萬人坑,每天等候的食客不絕。把這間只得十個座位的小店,逼得水蝕不通。

好了,當時豚王的兩位老闆,在意見上開始出現分歧,結果有一位退出,自己走出去另開拉麵店,而這位仁兄,就是拉麵陳。

拉麵陳走後,豚王就連開分店,開到去新界,澳門,最近的一間,在尖沙咀香檳大廈,取代了以前賣高級鰻魚飯的日本料理位置。

2019年1月21日 星期一

葵Aoi拉麵:清湯掛拉麵



友人潮童焗飯,最近推介一間拉麵店,就在尖沙咀宜昌街的葵Aoi,對正錫記雲吞麵

天呀,我在尖沙咀上班,為何不察覺這間開業不久的拉麵店?主打雞白湯,與早前我在此介紹過的金鶴拉麵,屬於同一系。

試過便知道,兩者的風格其實並不像,這裡沒有做任何特價,$78一碗雞白湯拉麵,不收服務費,在尖沙咀區來說,絕無僅有。

2021年8月18日 星期三

常麵館:在尖沙咀吃一碗車仔麵



尖沙咀漆咸道近百利商場,有間開業不到一年的車仔麵店「常麵館」,記得這個舖位,上手是賣牛雜麵,再之前的沒有一間做得長。

平時經常去附近的「三餐冰室」,一直忽略這間麵店,今個月初首訪,純粹想下班吃一碗車仔麵,區內當然不止一間同類型的食店,最出名是香檳大廈,那間由新界開過來的名店,不過你懂的。

在網上看有關該店的評價,發現數年前曾與我一起在利物浦遊玩,在清酒界頗有名氣的友人M先生,也大讚這裡的出品,心裡自然有所期望。

店內擺了不少聖鬥士星矢的模型,很奇怪,我想我是少數對星矢絕緣的70後雄性動物,極其量只聽過譚耀文主唱的主題曲,嘻。

2017年11月30日 星期四

速報:2018米芝蓮星級食店名單




港澳米芝蓮,咁就十周年。

之前聽過不少傳聞,說米芝蓮在十周年,將會有不少驚人結果,但是,名單一出,都是那一句。

(有新人就葬舊人)

不過,三星的名單,依舊不變。

2015年8月30日 星期日

德發牛肉丸:八年牛丸之癢



上個月再訪尖沙咀海防道,不知臨時了多少年的熟食中心,一心想吃德發牛丸,可惜碰上星期三休息日。

無謂白行一趟,到隔離檔吃豬扒麵,網友們得知,異口同聲說:(德發無以前咁好食喇。)

始終,別人的意見,只能作參考,要自己試過才能定奪,想起上次到德發,時為2007年2月。

2021年6月13日 星期日

水門雞飯(尖沙咀):身在尖沙咀,心在曼谷


第一次到尖沙咀金馬倫道的「水門雞飯」,那個掛海南雞的檔口,的確令人有如置身泰國的感覺。

又勾起我在兩年前的七月,坐在曼谷Silom路邊,吃海南雞飯的回憶,怎料到現在想快閃三日兩夜,是遙不可及的奢侈?

2021年11月10日 星期三

拉麵來(尖沙咀):中午來一碗海老吟釀


數年沒訪「拉麵來」,現在旺角黑布街分店,已搬去尖沙咀加拿分道,記得它們的豚骨湯拉麵是超重口味,當年拉麵風在香港剛吹起的時候,吸引了不少同路中人。

上個月某天中午黃金時間,經過尖沙咀店,外面車水馬龍,見到裡面竟然只得一個客人,不如食碗麵。

2016年10月29日 星期六

錫記招牌雲吞:雲吞麵的背影



業餘部落客/專欄作家的生涯,只有一個字:忙。

飯局檔期排得密密麻麻,由下班至飯局中間的時段,大多用來寫文,只要有WIFI的地方,就有我。

今次下班先到老地方作photo shooting,順便坐下喝兩杯,寫篇文,晚上才到文化中心看話劇。

喝過兩杯,吃了點薯片,微醺之狀態下,仍有點餓,在話劇開場前吃點東西,方為上策。

一個人在尖沙咀,不想吃得太貴,還可以吃甚麼?

德發牛丸?太晚了。

蘭芳園?吓?

老麥?你無L嘢下話?

路過宜昌街的錫記雲吞麵食,原來我一直沒有來過。

2018年1月21日 星期日

人生第一次10公里比賽@渣打馬拉松



記得我讀中一那年的陸運會,膽粗粗報了1500米比賽,圍住個運動場跑三又四份三個圈,明顯力有不逮,最後好像是跑尾二。

自此,再沒有參加過1500米以上的跑步比賽。

數年前因被當時的女友感染,開始重拾跑鞋慢跑,由土瓜灣沿著紅磡海濱長廊,跑到去尖沙咀。就算是烈日當空之下,照跑可也。那時不求速度,只求有得郁。

後來,戀情結束了,跑步的興致亦隨之冷卻,取而代之,是放縱的飲飲食食,仗著自己的所謂飲食blogger/columnist身份,不時有機會出席飯局,差不多佔去我大部份工餘時間。

直至上年初,有感年紀已不小,開始有同輩因健康問題而離世(他們都是因為飲食過量而衍生出身體有毛病,最終在街頭倒下)。於是立下決心,再次穿起跑鞋。

久休復出都是跑回同一條路,土瓜灣出尖沙咀,時間一如所料地慢,裝了跑步app得以知道自己的配速,七分幾鐘一公里,事後一雙腿還痛了數天。

(記得拉筋呀!)已經去到跑山,全馬level的老友E小姐提醒我。

2019年3月31日 星期日

國金軒(尖沙咀):傾傾講講似不知夜



沒來尖沙咀國金軒一年多,今次來這裡吃生日飯,最特別之處,適逢飯店總廚宏師傅放大假。

當晚品嚐了其Tasting menu,証明一間出色的飯店,大廚放假的日子,水準依舊保持,沒有走樣;Teamwork,是很重要的一環,廚房如球場,總廚並非單天保至尊,也要有出色的團隊配合,才能邁向成功。

2015年12月2日 星期三

猛烈南瓜在Metro:韓流大大鑊



今天(2/12/15)小弟在都市日報的飲食專欄,為大家介紹一間,位於尖沙咀厚福街,應該是全港唯一的韓國鐵板料理。。。大大鑊

2013年4月16日 星期二

Assaggio Trattoria Italiana :隨意午餐




Assaggio由灣仔藝術中心,渡海到尖沙咀開設分店,兩年前在本店吃過午餐,留下頗佳的印象。

一直抽不到時間到尖沙咀分店,當看見其他朋友相繼來晚飯,心裡的感覺並不好受,好像跑輸大市般,執輸行頭,慘過敗家。

2020年1月2日 星期四

鬼金棒(尖沙咀店):麻辣芫荽友



上年夏天進軍香港的日本拉麵店 - 鬼金棒,短短四個月已經逆市擴充,在尖沙咀金馬倫道開分店。

在對面商廈買鞋,走過對面的鬼金棒看看,年青貌美的女接待員,見我帶著好奇的表情,禮貌地介紹這間拉麵店。

辣日本拉麵,香港也不是沒有,以前銅鑼灣駱克道的廣島爆彈屋,當年惹來不少嗜辣的亡命之往挑機;聽說這裡的辣度,直逼地獄級別。

2012年3月24日 星期六

首爾:情非首爾


如果問那裡正宗的韓國菜吃,十個有八個會答:尖沙咀!

沒錯,尖沙咀一帶的韓國料理,平均水準是不錯,其他地區的韓國菜,並非完全不濟事,不過在大多人的印象中,由其是非旺區,在這些地方的韓國菜館,難免流於港式的味道。當然,有例外,幾年前在土瓜灣北帝街曾出現過一間新梨花苑(已結業),亦有賣韓國快餐的仁沙洞,味道皆不錯,貼近尖沙咀韓國菜館水平。

友人西打哥,一向對大埔太和的首爾推崇備至,更稱其為大埔三寶之一,三番四次叫我來試試,(其他兩寶是蔡潤記,與新明發。) 這次藉著他與女友為我慶祝生日,我便作客太和,一嚐首爾風味。

雖然位於太和區,但生意好到不得了,周日晚上的六點多,門外已經有十多人在等候著。我想,單憑對面的太和邨,已經足以養活這間小小首爾。



每一檯客人也會送上前菜,只得區區兩款,沒有十碟八碟般洋洋大觀,坊間大多韓國料理的泡菜,因遷就港人口味而減辣,首爾的泡菜,酸辣兼而有之,不夠的話可以任添。

這裡沒有韓燒,只有料理,而且是比較大路,樸實的味道,如泡菜鍋,炒粉絲等等,每一道由幾十元不等。



要了兩個鍋物,泡菜豆腐鍋味道酸辣,感覺熱辣辣,湯汁內的豆腐,完全吸收泡菜的酸辣味道,如果在天寒地凍的晚上,來擁抱熱呼呼的鍋物,溫暖在心頭。



另一道的海鮮鍋,與泡菜鍋一樣熱辣辣,不同在多了海鮮,多了一份鮮甜味道。



簡單的炒粉絲,沒有炒得又碎又散,每條粉絲帶有彈性,炒得入味,不是一味死甜死鹹,恰到好處。



生日嘛,吃個炒年糕,最應節。年糕口感煙韌,不糊口,將辣汁味道盡收,非常好吃。



最後還加了一客牛肋骨,個人常說吃過最好的牛肋骨,在銅鑼灣莊園,小小的首爾的牛肋骨煲,除主角牛肋骨外,更有冬菇,栗子,蘿蔔等配菜,索盡醬汁的牛肋骨,肉質鬆化軟淋,旁邊的配菜,同樣受惠於這個甜美的醬汁,為蘿蔔,栗子點睛。煲內剩下的醬汁,當然是用來伴白飯,不可浪費。



吃罷以上數道菜,大家叫飽,非常之滿足,價錢貴嗎?非也,看看賬單,簡直便宜得令人難以置信。平均每人$100也不用。正所謂羊毛出自羊身上,如果三個人吃同樣的菜式,在尖沙咀恐怕是差不多一倍價錢。

這,就是大埔區的可愛之處。

首爾:大埔翠怡花園B座地下8號舖

請不忘讚好我的專頁:http://www.facebook.com/foodiesmashingpumpkins